《清代文學·張維屏·三元里》原文、賞析、鑒賞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家室田廬須保衛,不待鼓聲群作氣〔2〕。婦女齊心亦健兒,犁鋤在手皆兵器。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3〕。眾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4〕。夷兵所恃惟槍炮,人心合處天心到〔5〕。晴空驟雨忽傾盆,兇夷無所施其暴。 豈特火器無所施,夷足不慣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躑躅〔6〕,高者崗阜愁顛擠〔7〕。中有夷酋貌尤丑〔8〕,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長狄喉〔9〕,十日猶懸郅支首〔10〕。紛然欲遁無雙翅,殲厥渠魁真易事〔11〕。 不解何由巨網開,枯魚竟得悠然逝。魏絳和戎且解憂〔12〕,風人慷慨賦同仇〔13〕。如何全盛金甌日〔14〕,卻類金繒歲幣謀〔15〕。
〔1〕本詩真實地反映了三元里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英勇事跡和斗爭精神。 三元里在廣州北郊。 張維屏(公元1780~1859),字子樹,號南山,廣東番禺縣人。道光二年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等職,后辭官歸隱。 1830年曾與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在北京結“宣南詩社”,與黃培芳、譚敬昭并稱為嶺南三大家。 著有《張南山集》、《國朝詩人征略》。
〔2〕“不待”句:古代作戰,用擊鼓為號,振作士氣,催促前進。 這句意為不需擊鼓而人民群眾的士氣就很振作。
〔3〕“什隊”句:十隊百隊的義軍從四面八方沿溪傍山而來。 什,十。
〔4〕“黑旗”句:作者自注:“夷打死仗則用黑旗,適有執神廟七星旗者,夷驚曰:‘打死仗者至矣’。”這句意為敵人看到我方的指揮旗,驚懼萬狀,以為無法逃生了。
〔5〕“人心”句:意為人心齊的地方,老天也加以保佑。
〔6〕田塍(cheng):田間小路。躑躅:徘徊不前,行走困難。
〔7〕崗阜:小丘。顛擠:跌倒。
〔8〕夷酋:指敵軍首領。
〔9〕“一戈”句:,搗,撞。長狄,古時北方的一個部族。《左傳·文公十一年》:“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甥其喉以戈,殺之。”這里指在三元里的戰斗中,英侵略軍軍官伯麥和畢霞被我擊斃。
〔10〕“十日”句:郅支,漢代匈奴的一個單于。《漢書·陳湯傳》載,陳湯等圍郅支單于于康居擊殺郅支,割下他的頭,將軍許嘉認為“宜懸十日乃埋之”。這里用郅支單于事代指英軍官,極寫人民對英侵略軍首領的痛恨。
〔11〕殲:殲滅。厥:其。渠魁:大頭目。
〔12〕“魏絳”句:《左傳·襄公四年》載:山戎(春秋時一部族)向晉國求和,晉國大臣魏絳力主和戎。于是晉使魏絳與諸戎訂盟。這句諷刺琦善、奕山等投降派為了暫且解除自己的憂慮,竟向敵人屈膝求和。
〔13〕“風人”句:風人,即詩人。古代太史陳詩以觀民風,故后人常稱詩人為風人。同仇,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句意為我要慷慨賦詩,表示同仇敵愾。
〔14〕金甌:古時的一種金屬盆、盅類酒器。常以之喻國家疆土完整、鞏固。《南史·朱異傳》載,齊武帝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15〕類:似。繒:絲織品的總稱。金繒歲幣謀:宋代統治者對遼、西夏和金等統治者的騷擾,采取屈膝求和政策,每年向他們輸送大量銀兩和絲織品。這里借指奕山等投降派與英侵略軍訂立屈辱的賣國條約,答應給英方贖城費六百萬兩。
詩中,作者突出了這場抗擊侵略斗爭的群眾性和正義性,并表達了作者自己同仇敵愾、慷慨激昂的義憤。全詩層次分明,語言通俗形象,飽含愛國激情。
上一篇:《元代文學·杜仁杰·〔般涉調·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酈道元·三峽》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