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身體力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身體力行:shēn tǐ lì xíng
詞源:《淮南子·汜論訓》:“故圣人以身體之。”又,《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詞由: 古代的圣人都很注重實踐,事事親身去體驗。那么, 他們如何去親身體驗呢?《禮記·中庸》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魯哀公常問孔子如何為政。有一次, 孔子對他講了為人君者必須具備智慧、仁德、勇氣三個氣質。魯哀公還想知道怎樣才能具備這三種氣質, 第二天便又來問孔子。孔子說:“要想增加智慧, 唯有發憤好學。只有好學不倦, 才能不愚蠢, 即使算不得絕頂聰明, 也能接近聰明。要想培養仁德, 就得去掉私念, 而去掉私念只有力行不息; 力行不息, 自能忘私, 雖不可算達到了最高仁德,也算接近仁德了。至于樹立勇氣么,如果能把不及他人引以為恥,就能變懦為強, 雖算不得有了極大的勇氣, 也可算接近勇氣了。”
詞義: 親身實踐, 盡全力去做。身: 親身; 體: 實踐, 體驗。
書證: 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址, 以身體力行為堂奧。”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門生父親,平生卻是認定一片性情, 一團忠恕, 身體力行; 便是教訓門生, 也只這個道理。”茅盾《鼓吹集》: “‘講話’ 的精神,我們必須繼續身體力行。”
上一篇:成語《超今冠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車水馬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