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上古神話·精衛填海》原文、賞析、鑒賞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2〕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3〕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4〕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5〕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6〕
〔1〕本篇選自《山海經·北山經》,據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本。《山海經》是中國現存的一部古代地志,記述古代的山川、物產、部族、異物、靈怪,其中保存一部分神話傳說。作者不可考,成書大約在東周至戰國時代,至秦漢時又有增益。
〔2〕發鳩:山名,傳說在山西長子縣西。柘木:葉可飼蠶,又名黃桑,其干是一種貴重木材。
〔3〕文首:頭部毛色有花紋。喙:鳥嘴。精衛:鳥名,又名誓鳥、冤禽、志鳥,俗名帝女鳥。自詨:自呼其名。詨,呼叫。
〔4〕炎帝:傳說中的古帝,又號神農氏,曾教人民種五谷。
〔5〕溺:淹死。
〔6〕堙(yin):填塞。
這則神話傳說一個溺死于東海的少女,化為精衛鳥,為了造福人類,銜石填海。它反映了遠古人類改造自然的愿望,歌頌為實現造福人類的理想而奮斗不止的精神。精衛的形象,幾千年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理想而不懈地奮斗,許多詩人從其中吸取創作的題材。如晉陶淵明的《讀山海經》歌詠:“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清顧炎武以《精衛》為題言志:“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絕期,我心無絕時。”
上一篇:《清代文學·顧炎武·精衛》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趙師秀·約客》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