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解釋|城的意思|“城”字的基本解釋
在原始社會里,人們就已經建立了部落。原始部落靠河流,以河流作水源,采用壕溝防御野獸的襲擊。在壕溝和河流之間有缺口作為通道,并在周圍分別設制陶區、倉庫以及公用墓地。整個布局適應了氏族集體生活和安全的需要。這樣的部落就是城市的萌芽。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部落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也日益擴大。部落之間的掠奪戰爭不斷爆發,人們于是修筑城墻來作為進一步的防范措施。城墻的出現比溝池晚一些,但至少在大約四千年前就已經存在。
傳說夏商時期,在黃河流域就出現了許多奴隸王朝的首都。這些首都都是當時的大型部落。根據考古發掘的成果,在這類大型部落中,已經修筑了夯土的城垣。而既有壕溝,又有城墻的都邑至少在商代中期就已經出現。
城的本義就是指城墻。金文的城字,左部中間的圓圈表示城墻,右部是一把大斧頭。斧頭是表示保護城池的武器,同時也表示讀音。城是個形聲兼會意的字。修筑城墻離不開泥土,所以,小篆的城字變成了土旁的。楷書的城直接由小篆演變而來。
城與郭都是城墻。分開說時,城指內城,郭指外城。當城與郭連用時,指城市。
城墻又高又厚。如果大家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像城墻一樣堅固,就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樣的意思,在漢語里用眾志成城來比喻。
城墻開有城門和外界溝通。相傳,宋國都城的城門失火,人們汲取護城河中的水來滅火,池中的水用盡了,里面的魚全部死掉了。以后,人們就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來比喻無辜受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御,在形勢險要的地方利用自然山川修筑長城。《左傳·僖公四年》中說:“楚國方城以為城。”這是說楚國利用方城山修筑城墻。秦始皇統一六國,以戰國時各國的原有長城為基礎修筑長城,稱萬里長城。明朝又以秦長城為基礎,進一步修筑長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總長約6300公里。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秦始皇為了修長城,征用了大量的農夫,孟姜女新婚不久的丈夫也被抓了去。天冷了,孟姜女千里迢迢去送寒衣。可是到了長城腳下卻被告知,他的丈夫和許多人已經活活累死了。孟姜女失聲痛哭,哭聲感動了上蒼,城墻崩裂,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孟姜女最后投海自殺。
城還指城墻以內的地方。如,東城、西城等。
在古代,城可以是動詞筑城。如《詩經·小雅·出車》中說:“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城彼朔方”,意思是在北方筑城防。
城由城墻擴大為城市。《史記·吳起傳》里說:“擊秦,拔五城。”意思是,攻打秦國,攻下了五座城市。
西周以后,王朝更替,都城增加,立城建都,有了正式的文獻記載。
在古代所有的王朝首都中,特別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六大古都。這六大古都,雖然作為首都的次數、時間的長短不一樣,但它們從建城開始到現在,至少都已經有千年的歷史。
上一篇:國的解釋|國的意思|“國”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處的解釋|處的意思|“處”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