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唐寅·把酒對月歌》原文、賞析、鑒賞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2〕姑蘇城外一茅屋〔3〕,萬樹桃花月滿天。
〔1〕作者追慕唐朝的李白,這首詩就是“演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唐寅(公元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長,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吳縣(今蘇州)人,家世世代經商。弘治年間鄉試第一,故人稱“唐解元”。此“功名”因牽連科場案而罷黜,他再也無意于功名,成為游蕩于市井的職業畫家,如他的《言志》詩所云:“不練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他的詩和曲不拘守傳統的擬古格局,而接近民歌俚曲,有些詩接近“蓮花落”體式,作品反映了明代詩歌文體革新的趨向。 詩有《六如居士全集》傳世,畫為收藏珍品。
〔2〕“我也”二句:化用杜甫《飲中八仙歌》詠李白“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二句。
〔3〕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一茅屋:指他在蘇州城外所建的桃花庵。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追慕,學習李白堅持個性自由、不慕富貴、不隨流俗、詩酒自娛的人生態度。 他把詩曲化、民歌化、口語化,充滿了生活氣息。他是15世紀生活在商業都市、開始突破詩歌傳統格局的詩人。
上一篇:《戴望舒》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方志敏》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