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辛棄疾·菩薩蠻》原文、賞析、鑒賞
書江西造口壁〔1〕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2〕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4〕
〔1〕本篇作于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他路過造口(即皂口,今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皂口鎮),回想起建炎三年金兵南侵,隆祐太后南逃洪州(今南昌),金兵急追,太后在皂口棄舟登岸南逃。登高望遠,往事歷歷,引發作者感慨,書寫了這首《菩薩蠻》于郁孤臺的壁上。(《菩薩蠻》詞調介紹,見李白詞)
〔2〕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內,唐宋時為一郡名勝之地。《輿地紀勝》:郁孤臺“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冠冕一郡之形勝,而襟帶千里之山川”。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稱清江。行人:指建炎三年金兵南侵時逃難的人們。
〔3〕“西北”二句:長安,本來是漢唐的京城,這里借指汴京。二句寫向西北遙望故都,可惜被無數山巒遮住。
〔4〕“江晚”二句:江上黃昏正使我愁苦,又從深山里傳來鷓鴣的叫聲。鷓鴣,鳴聲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本篇不同于前人的登臨之作,它不以風景和懷古為題材,而寫當代時事,抒政治情懷。它也不同于前人的《菩薩蠻》詞,不寫艷情、離緒,而寫時事,作政治抒情。上片回憶金兵南侵時人民的流離苦,由此悵望淪陷的故國。下片即景抒情,以青山遮不住東流水,喻種種勢力阻撓不了北歸恢復之心,以山深聞鷓鴣反映現實的悲慨。詞中比興曲折含蓄,寄托深婉。
上一篇:《茅盾》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韋莊·菩薩蠻》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