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求”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襲毛朝外翻的皮襖。小篆中加了義符“衣”,突出了皮衣之意。“求”為“裘”的古文。
《說文·裘部》:“裘,皮衣也。象形。”(裘,皮衣。象形。)
“求”的本義為皮衣。獸皮能為皮衣,是人尋求的,且《玉篇》中也說:“求,索也。”所以“求”又引申為尋求、尋找、追求、謀求。如《呂氏春秋》:“入水求之。”如《史記·廉頗藺相列傳》:“求人可使報(bào)秦者。”意思是尋找能出使秦國的人。諸葛亮《出師表》:“不求聞達(dá)于諸侯。”意思是不在諸侯那里謀求富貴。人心貪婪,在求取某件事物的時(shí)候,常常會要求更多,因此,“求”又引申為貪求、貪婪。如《增韻》中說:“求,乞也。”因此“求”又引申為請求、乞求。如我們常說的“求救”、“有求于人”、“求神拜佛”、“求援”等。又引申為需求。如“供不應(yīng)求”、“供求平衡”。
引申為招徠。如“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
上一篇:《氣》字義,《氣》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氣》
下一篇:《沒》字義,《沒》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