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何景明·答望之》原文、賞析、鑒賞
念汝書難達,登樓望欲迷〔2〕。天寒一雁至〔3〕,日暮萬行啼〔4〕。饑饉饒群盜,征求及寡妻。〔5〕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6〕
〔1〕這是何景明給孟洋(字望之)的答詩。孟洋是何景明的內弟,又是同年和詩友,任大理寺卿,有詩集《有涯集》。何景明(公元1483~1521),字仲默,號大復山人,河南信陽人,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陜西提學副使。 曾因指控權宦劉瑾被罷官,劉瑾伏誅后復起。這首詩大致作于他罷官流落外地時。他與李夢陽同為“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他的詩近體、歌行取法初、盛唐,古體取法漢魏,但又反對一味摹擬,而主張“領會神情,臨景構法,不仿形跡”,“舍筏登舟”。 有《大復集》。
〔2〕望欲迷:視野模糊不清的狀態。
〔3〕一雁至:喻望之來信。
〔4〕萬行啼:雁陣悲鳴,又暗喻無數饑民悲啼。
〔5〕“饑饉”二句:饑饉,《爾雅》釋,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這里代指災荒。征求,搜刮聚斂。杜甫《又呈吳郎》:“已訴征求貧到骨,更思戎馬淚沾巾。”二句意為饑民流離,盜賊猖獗,官府苛捐暴斂,連寡婦也不放過。
〔6〕“江湖”二句:江湖,泛指社會、民間。搖落,動蕩、凋落。二句意為草木凋零,社會凋蔽動蕩不安,到何處安棲呢。
這首五律表現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憂慮,也流露了自己的漂泊感傷,同情民間疾苦和個人身世飄零的情懷交融在一起。以詩代信,是古代詩人交往的傳統,寫給至親好友,行文自然真實親切,詩中又多用雙關語,更耐人尋味。
上一篇:《明代文學·李夢陽·秋望》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冰心·繁星》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