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劉辰翁·柳梢春》原文、賞析、鑒賞
春感〔1〕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2〕春入愁城,笛里番腔。〔3〕街頭戲鼓,不是歌聲。〔4〕那堪獨坐青燈,〔5〕想故國、高臺月明。〔6〕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7〕
〔1〕本篇題為“春感”,實是元宵抒懷。臨安淪陷,南宋滅亡,距元宵節只半月有余,所以每值元宵,作者就想到以感春、傷春為題抒寫故國之思。本篇是其中的代表作。《柳梢春》詞調,雙調,四十九字,上下片不同調,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另有用入聲韻者,又名《隴頭月》。劉辰翁(公元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初為太學生,廷試對策忤當朝權臣,不愿與奸佞同朝,自請出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宋亡,隱居不仕,為有聲威的南宋遺民,時稱“須溪先生”。今存《須溪集》輯本十卷,《須溪詞》存詞三百五十余首。其詞兼學蘇辛,以清新俊逸見長,中年后多感慨國難時事之作。
〔2〕鐵馬:戰馬。蒙氈:為戰馬披氈御寒。銀花:花燈,元宵夜燃花燈。〔3〕番腔:北方少數民族的腔調。
〔4〕“街頭”二句:街頭演出蒙古族的鼓吹雜戲,不成腔調。
〔5〕青燈:光線青熒的孤燈。
〔6〕“想故國”句:李煜《虞美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高臺,指賞月的高臺。
〔7〕“輦下”三句:輦下,指京城。海上,指臨安陷落后,陸秀夫、張世杰等流亡于福建與廣東沿海擁立帝昺繼續抗元,最后都失敗。三句回憶起京城的風光,山中逃亡的歲月,海上孤軍的抗元復國斗爭。
作者在元宵節之夕,抒寫對故國的眷戀。題為“春感”,實際上在淪陷的臨安,西湖并無春意,只有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上片寫臨安春天滿城馳騁鐵騎,街頭演出番歌番戲,臨安已是被敵人占領的“愁城”。下片寫孤燈獨坐,回憶起當年的高臺明月,以極為簡潔的語言,寫出“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個疊加的意象,將故國思、亡國痛和抗元復國的向往含蘊于其中,語句簡短,節奏緊湊,反映出起伏不平的心情。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韓愈·雜說[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李賀·夢天》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