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賞析、鑒賞
劍外忽傳收薊北〔2〕,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3〕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4〕
〔1〕唐代宗寶應二年,唐王朝部隊先后收復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地區,叛軍首領史思明子史懷義兵敗自縊,余部投降,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平定。杜甫是逃難入川的,這時旅居梓州(今四川三臺),聞訊狂喜,寫下這首詩。河南,主要指黃河南面的洛陽、汴州(今開封)。河北,指黃河北面的孟州(今河南孟縣)、相州(今河南安陽)、衛州(今河南汲縣),北延至薊州(今天津薊縣)等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杜甫家鄉鞏縣,在洛陽附近,這時也已經收復,長期流浪的詩人積極作回鄉的準備。
[2]劍外:劍門關以南,詩人指自己所在的四川梓州。古時以中原地區為中心,從中原來看,四川中部地區在劍門關之外。薊北,泛指今河北省北部地區。當時的薊州是安史叛軍的老巢。
[3]白日:明亮的陽光。青春:指春天。還鄉:指還東都洛陽,杜甫自注:“余有田園在東京(洛陽)。”
[4]“即從”二句:巴峽,指今重慶以東二十里的一段長江險峻水路。即巴郡三峽(明月峽、銅羅峽、石洞峽),古代巴郡郡治即在今重慶市。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是現在的長江三峽之一;長江三峽中也有巴峽,與詩中所指的巴峽同名而非一地。二句是詩人設想的還鄉路線。
官軍收復失地,戰爭結束,在外鄉漂泊的流亡者可以還鄉了。詩人初聞喜訊,“涕淚滿裳”,悲喜交集;“卻看妻子愁何在”,寫出全家的歡樂;“漫卷詩書”,“縱酒”、“放歌”,寫出欣喜若狂;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眼前一切都變了樣,準備結伴還鄉。末二句更是思緒如飛,歸心似箭。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是描繪了經過戰亂的流亡者忽聞故鄉光復消息的驚喜欲狂的神態和還鄉之心切,曾引起普遍的共鳴。《杜詩詳注》說:“此詩之‘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即從’、‘便下’,于倉卒間寫出欲歌欲哭之狀,使人千載如見。”杜甫一生很少情調歡快的詩,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以輕快的心情,唱出歡欣的調子,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歷代評家皆以本詩為千古絕唱。
上一篇:《清代文學·梁啟超·金縷曲》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魏晉民謠·隴上為陳安歌》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