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溫庭筠·菩薩蠻[1]》原文、賞析、鑒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2]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3]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4]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5]
[1]溫庭筠的《菩薩蠻》詞共十四首,以皇宮生活為題材。這是第一首。溫庭筠(公元812?~866),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貴族世家,年少多才,文思敏捷。少時在試官面前作賦,叉八次手而成八韻,時稱“溫八叉”,但應試不第,只在晚年作過幾任小官。溫為晚唐著名詩人,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對詞的格律起了規范化的作用。其詞作多寫青樓女子的心理和感受,注重雕琢,辭藻華艷。五代后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收其詞作六十六首,后世把他作為花間詞派的創始人。這首詞能夠代表花間詞派的藝術風格。
[2]小山:屏風。明滅:屏風上的金碧山水圖畫與日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或明或滅。唐代在金碧山水畫中采用泥金、描金、灑金等工藝,用于富貴人家裝飾樓閣廳堂的屏風或墻壁。鬢云:即云鬢,女子鬢發蓬卷的一種發型。度:遮掩。香腮雪:雪白的香腮。鬢發幾乎要掩蓋面腮,是未加梳理的形態。
[3]蛾眉:彎曲細長如蠶蛾觸須的眉毛,畫蛾眉是描畫成這種形狀。弄妝:女子細心化妝。
[4]“照花”二句:對鏡簪花,以前后二鏡對照所簪之花是否適合心意。花面:花與人面。
[5]“新貼”二句:綾羅繡花短襖新貼上金線繡的雙雙鷓鴣鳥圖案。這是當時的時裝,唐代女子,尤其是歌舞女常在衣服上貼繡某種圖案以增服飾美,唐代曾流行幾種以鷓鴣為題名的歌曲,貼繡金鷓鴣圖案流行一時。
這首詞如一幅美女晨起的梳妝圖,它通過這個女子的一個個動態,一組組有特征的物象,描寫日高晚起的她鬢發散亂,無心梳洗,懶畫蛾眉,遲遲妝扮,以及無情無緒、顧影自憐的嬌慵神態。全詞圍繞梳妝來寫,突出她的“遲”和“懶”,又以貼在羅襦上的雙雙金鷓鴣,含蓄地表現她內心的苦悶孤寂。《詩經·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就是作者在本篇的意蘊。作品內容只是表達女子獨處的空虛和惆悵,并沒有多大意義,但遣詞造句和刻畫人物心理與動態,雕鏤精細,語言濃艷,色彩綺麗,表現為花間詞派的藝術特點。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李白·菩薩蠻〔2〕》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詩經》·蒹葭(秦風)》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