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賞析、鑒賞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2〕。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3〕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勢爭夸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4〕我懷郁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5〕。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6〕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7〕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8〕英雄乘時務割據(jù),幾度戰(zhàn)血流寒潮。〔9〕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10〕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11〕
〔1〕本篇是明初詩壇魁首高啟的歌行體代表作。金陵,即南京,明朝開國后建都于此。雨花臺,在南京城南中華門外,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jīng),花落如雨,故名。大江,指長江。高啟(公元1336~1374),字季迪,號青邱子,長洲(今蘇州)人。少有志于建功立業(yè),曾結交張士誠部屬。張士誠割據(jù)稱王,與朱元璋爭天下,后為朱元璋所滅。高啟隱居鄉(xiāng)里,有文名。朱元璋建立明朝,次年召高啟入京修《元史》,任編修,升戶部右侍郎。這首詩即作于洪武二年他應召到金陵之時。不久,辭職歸鄉(xiāng),表示了不合作態(tài)度。洪武七年、朱元璋借口他為蘇州知府改建衙門寫了一篇上梁文,將他腰斬于市,以恫嚇不合作的知識分子。高啟時年三十九歲。有《高青邱詩集》《高太史全集》。本書所選明詩,凡未另注出處者,均據(jù)《四庫》本。
〔2〕“山勢”句:眾山的山勢都與長江走勢一樣,由西向東。
〔3〕“鐘山”二句:鐘山,紫金山,又名蔣山。二句說唯獨鐘山的走勢與眾不同,由東而西上升,與長江流向相反,像乘風破浪逆流而上的游龍一樣。
〔4〕“秦皇”二句:瘞,埋。佳氣,吉祥之氣。古人看風水,認為金陵的地勢龍蟠虎踞,王者氣象。王,讀wang,成就王業(yè)。二句意為秦始皇白白地在這里埋黃金,他想破壞這里的風水,但這里的氣象越發(fā)興旺又成就了王業(yè)。
〔5〕城南臺:即雨花臺。
〔6〕“石頭”二句:石頭城,本來是楚國的金陵城,吳國孫權重筑稱石頭城,城址在今南京城內清涼山。 二句說石頭城憑長江天險,兵馬雖多也是很難攻克的。
〔7〕“黃旗”二句:黃旗人洛,指三國吳主孫皓迷信讖語“黃旗紫蓋見于東南”,帶著后宮幾千人去洛陽應天命,途中遇雪,兵士凍得一百人才拉得動一輛車,苦不堪言,兵心不穩(wěn),孫皓只得返回南京。 鐵鎖橫江,指晉軍攻吳時,吳于江中險隘處用鐵纜攔江封鎖,結果仍歸失敗,孫皓投降。二句連用兩個典故說明風水之說不可信,天險不可恃。
〔8〕“前三國”三句:意為先后有三國、六朝時期的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都以金陵為首都,而他們的宮殿都成了荒草廢墟。
〔9〕“英雄”二句:乘時,趁一定的時勢。 二句意為有的英雄人物乘一定的時勢在這里割據(jù)稱雄,多次進行血戰(zhàn)。
〔10〕“我今”二句:圣人,封建時代對皇帝的尊稱。 朱元璋是安微鳳陽人,起于濠州,在當時均算“南國”。休息,休養(yǎng)生息。二句說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結束戰(zhàn)亂。 人們得以休養(yǎng)生息。
〔11〕“從今”二句: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云“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里借用前句,并改下句為“不用長江限南北”,即歌頌全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
這篇歌行先著力寫金陵的形勝,繼而用典故點明王氣不可信,天險不可恃,歷史興亡,英雄割據(jù),長期戰(zhàn)亂。 作者望大江,竟在明朝開國之初,看到了歷史的殷鑒。雖然結尾四句歌頌了當朝皇帝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但又特別提出“戰(zhàn)亂初平事休息”,并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句意,正是詩人“我懷郁塞何由開? 酒酣走上城南臺”那種情緒的展開。 事實上,朱元璋統(tǒng)一全國并沒有注意到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明軍為消滅張士誠,攻破蘇州,押解蘇、杭等地二十萬人至南京,其中有高啟的親屬和朋友,有的被處決,有的被流放。他另有《江上見逃民家》一詩,真實地描繪了由于稅賦繁重,農(nóng)民紛紛逃離耕地的情景。這就是詩人內心的郁塞,并由此而寫出歷史殷鑒。他的幾句歌頌中也實有不可明言的憂患在其中,所以本詩顯得格外沉郁頓挫,蒼涼疏放。
上一篇:《清代文學·姚鼐·登泰山記》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清代文學·林則徐·答龔自珍》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