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行文與主旨結合的關系,在表現主旨的行文中,不必點點、處處均與主旨有直接聯系。采用“若即若離”方式將某些內容做適當處理,可避免文章布局的單調、死板。事物的道理本來有正面反面,有虛的實的。講道理時,有從正面講的,有從反面引起的,有務虛的,有務實的。先務虛,不接觸正題,就是離;務虛后歸到正題,就是合。歸正題后有時還須放開,這又是離。放開的目的為了更好地說理,再歸到正題,這是合。
除了議論、說理類文章可用離合法外,小說、散文的記敘中也常用離合。小說中,作者往往離開中心線索、主要人物,去介紹環境、歷史、地理背景,這種表面上的離正是為了更好地加強主旨,外離內合,豐厚靈活。魯迅的《藤野先生》,主旨是懷念藤野先生,但文章卻用了很大篇幅,穿插敘述了上野的櫻花、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會館、明朝遺民朱舜水、仙臺職員對“我”的優待、日本學生對“我”的輕辱,以及“我”看電影后決心棄醫從文的思想過程。這些內容,似與藤野先生無關,但正是這些“離”,才使讀者看到藤野先生與“我”的情誼,遠非單純的私人的交往,它有著廣闊的社會、歷史、民族的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由此而更加厚重感人。
離與合是辯證的一對,離不能太遠,離得過遠,便很難來合。重離輕合,會使篇章散漫,結構偏頗。
上一篇:看圖作文
下一篇:文章寫作如何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