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屈原·抽思》原文、賞析、鑒賞
心郁郁之憂思兮〔2〕,獨永嘆乎增傷〔3〕。思蹇產而不釋兮〔4〕,曼遭夜之方長〔5〕。
悲秋風之動容兮〔6〕,何回極之浮浮〔7〕。數惟蓀之多怒兮〔8〕,傷余心之懮懮〔9〕。
愿搖起而橫奔兮〔10〕,覽民尤以自鎮〔11〕。結微情以陳詞兮〔12〕,矯以遺夫美人〔13〕。
昔君與我誠言兮〔14〕。曰黃昏以為期〔15〕。羌中道而回畔兮〔16〕,反既有此他志〔17〕。
吾以其美好兮〔18〕,覽余以其修姱〔19〕。與余言而不信兮〔20〕,蓋為余而造怒〔21〕。
愿承間而自察兮〔22〕,心震悼而不敢〔23〕。悲夷猶而冀進兮〔24〕,心怛傷之憺憺〔25〕。
茲歷情以陳辭兮〔26〕,蓀詳聾而不聞〔27〕。固切人之不媚兮〔28〕,眾果以我為患〔29〕。
初吾所陳之耿著兮〔30〕,豈至今其庸亡〔31〕。何獨樂之謇謇兮〔32〕,愿蓀美之可完〔33〕。
望三五以為像兮〔34〕,指彭咸以為儀〔35〕。夫何極而不至兮〔36〕,故遠聞而難虧〔37〕。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38〕。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獲〔39〕 ?
少歌曰〔40〕:與美人抽怨兮〔41〕,并日夜而無正〔42〕。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辭而不聽〔43〕。
倡曰〔44〕:有鳥自南兮〔45〕,來集漢北〔46〕。好姱佳麗兮〔47〕,牉獨處此異域〔48〕。
既惸獨而不群兮〔49〕,又無良媒在其側〔50〕。道逴遠而日忘兮〔51〕,愿自申而不得〔52〕。
望北山而流涕兮〔53〕,臨流水而太息〔54〕。
望孟夏之短夜兮〔55〕,何晦明之若歲〔56〕。惟郢路之遼遠兮〔57〕,魂一夕而九逝〔58〕。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59〕,南指月與列星〔60〕。愿徑逝而未得兮〔61〕,魂識路之營營〔62〕。
何靈魂之信直兮〔63〕,人之心不與吾心同。理弱而媒不通兮〔64〕,尚不知余之從容〔65〕。
亂曰〔66〕:長瀨湍流〔67〕,溯江潭兮〔68〕。狂顧南行〔69〕,聊以娛心兮。
軫石崴嵬〔70〕,蹇吾愿兮〔71〕。超回志度〔72〕,行隱進兮〔73〕。低佪夷猶〔74〕,宿北姑兮〔75〕。煩冤瞀容〔76〕,實沛徂兮〔77〕。
愁嘆苦神,靈遙思兮〔78〕。路遠處幽,又無行媒兮〔79〕。
道思作頌〔80〕,聊以自救兮。〔81〕。憂心不遂〔82〕,斯言誰告兮〔83〕。
〔1〕《抽思》是屈原于楚懷王朝被放逐漢北期間所作,收入《楚辭·九章》之中。
〔2〕郁郁:憂思郁結的樣子。
〔3〕永嘆:長嘆。增:通“層”,重疊。增傷:加倍地憂傷。
〔4〕蹇產:情思糾纏、心緒不舒展的樣子。
〔5〕曼:長,又同“曼曼”。字一作“漫”。
〔6〕動容:沖涌、吹動。《說文》:“搈,動也。”《廣雅·釋詁》同。“容”、“搈”通(參王念孫《廣雅疏證》)。
〔7〕回極:天極。天宇運轉,軸心處為極。聞一多《九章解詁》:“天極回旋,故曰回極。”其說是。浮浮:動蕩的樣子。
〔8〕數(shuo):屢次。惟:思。蓀:溪蓀,也叫石菖蒲,一種香草。用以喻楚王。
〔9〕懮:同“憂”,愁苦貌。
〔10〕搖起:疾起。王念孫《讀書雜志 ·余編下》:“搖起,疾起也,與橫奔文正相對。”橫奔:不管道路任意奔跑。此處指任意到哪里去。
〔11〕尤:罪孽。鎮:止。《老子》:“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即止的意思。
〔12〕結:總括。微情:深微的心思。詞:申辯的言詞。
〔13〕矯:借為“撟”,舉。此處為奉獻之意。美人:指楚懷王。此下十二句為向懷王的陳辭。
〔14〕誠言:“誠”洪興祖《楚辭考異》引一本作“成”,是。成言:有所約定。
〔15〕“黃昏”句:言約定直至老死。期:此處指所約定共事時間之終止期限。洪興祖曰:“黃昏,喻晚節也。”是。
〔16〕羌:何為。表反問語氣。中道:中途。回畔:轉變離異。
〔17〕反:反而。既:此處義同“乃”。
〔18〕㤭:同“驕”。
〔19〕覽:顯示。
〔20〕信:誠信。
〔21〕蓋(he):通“盍”。何以。洪興祖、朱熹皆引一本作“盍”。
〔22〕承間:即找適當機會。間:間隙,機會。
〔23〕震悼:驚悸,恐懼。震:驚。指心驚肉跳。悼:懼怕。《說文》:“悼,懼也。陳楚謂懼曰悼。”
〔24〕夷猶:猶豫。
〔25〕怛(da)傷:悲痛。憺(dan)憺:內心動蕩不安的樣子。清王遠《楚辭評注》:“憺,動也。又蘇林曰:‘陳留人謂恐為憺。’言愿承君之間以自明,則心動且悸,徘徊欲進,則心傷且恐,終不敢言也。”解以上四句之意甚為明了。
〔26〕茲歷情:據洪興祖、朱熹、聞一多考證,當作“歷茲情”。劉永濟《屈賦通箋》:“歷,次也,列也。茲情,即上文所言。謂次列此情以陳辭也。”
〔27〕詳:借為“佯”。
〔28〕固:本來。切人:“人”當為“言”字之誤。“切言”即“直言”。聞一多《楚辭校補》云:“案切人無義,以上下文義求之,疑人當為言,聲之誤也。”賈山《至言》云:“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聞。”《說苑·貴德》云:“愿陛下察誹謗,聽切言。”“切言”為漢以前習用語,為直言之義。
〔29〕眾:平庸的人。
〔30〕耿著:明白顯著。
〔31〕庸:乃。亡:通“忘”(俞樾《廣雅釋詁疏征拾遺》)。
〔32〕“何獨樂”句:一本作“何毒藥……”誤。朱熹《楚辭集注》作“何獨樂斯之謇謇兮”,聞一多《楚辭校補》云:“毒藥當作獨樂,之當作斯。”樂(yao):喜愛。謇謇:剛直敢言的樣子。
〔33〕蓀:香草名,代指楚懷王。完:洪興祖、朱熹皆引一本作“光”,是。光:發揚光大。
〔34〕三五:“三王”之誤。指楚三王,即西周末年楚君所封句亶王熊伯庸、鄂王熊紅、越章王執疵。當時是楚國第一次大發展時期(參趙逵夫《屈氏先世與句亶王熊伯庸》,載《文史》第25輯)。《大招》云:“魂兮歸徠,尚三王只。”也是指此楚三王。舊說“三五”指三王五霸或三皇五帝,誤。像:榜樣。
〔35〕儀:典范。
〔36〕極:終極,目標。
〔37〕遠聞:名聲流傳久遠。聞:名聲,聲譽。虧:損折。
〔38〕虛作:憑空產生。
〔39〕實:果實。這里用作動詞。不實:指不結果實。獲:收獲。
〔40〕少歌:本是樂章音節之名。本詩中用為對前幾段的小結。《荀子·佹詩》“其小歌曰……此下一章即其反辭,故謂之小歌,總論前意也。”“少歌”即小歌(“少”,洪興祖、朱熹皆引一本作“小”)。
〔41〕抽怨:抒發怨恨之情。朱熹《楚辭集注》、戴震《屈原賦注》作“抽思”。按王逸注云:“為君陳道,拔恨意也。”以“拔”釋“抽”,以“恨意”釋“怨”,則王逸注本作“抽怨”。
〔42〕并日夜:日夜相兼,連日連夜。正:評判決斷。
〔43〕敖:通“傲”。
〔44〕倡:同“唱”。王逸注:“起倡發聲,造新曲也。”陳本禮《屈辭精義》云:“倡者,更端再歌之詞。”屈原此詩在結構上借鑒樂曲的地方較多,可能本是作以合樂者。
〔45〕“有鳥”二句:詩人以鳥自喻。
〔46〕集:鳥棲于樹上。漢北:郢都以東,漢水下游北部之地,即今應城、京山、云夢一帶。其地戰國時為楚王及貴族游獵區。屈原被放其處任掌夢之職,負責云夢澤山林澤藪及君王大臣游獵之事。
〔47〕好姱佳麗:指鸞鳥(詩人自喻)十分美麗。
〔48〕牉(pan):分離。異域:此處以鳥的離窩,喻自己離開了朝廷,故稱漢北為“異域”。
〔49〕惸(qiong)獨:孤獨。不群:失群,無以為群。
〔50〕良媒:良好的媒介,指在君王面前代為說情的人。其側:指君王左右。
〔51〕逴(chuo):遠的意思。今通行本作“卓”,蓋“逴”之省借字。王夫之《楚辭通釋》徑作“逴”。據改。
〔52〕自申:自我表白,申述。
〔53〕據聞一多說,此句前脫二句。“愿自申而不得”王逸無注,當是一并脫去。聞說是。北山:洪興祖、朱熹皆引一本作“南山”。游國恩《楚辭講錄》云:“屈原此時放于漢北,故下文云,南指月與列星。又云,狂顧南心,聊以娛心兮。以郢都在南之故。然則北山當作南山。”游說是。1973年在江陵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相馬經》中提到江、漢、南山等地名,則南山應為漢北之地東南部山名。
〔54〕臨:對著。
〔55〕望:希望。
〔56〕晦明:指白天黑夜變化的一個周期。二句寫詩人失眠,不能入睡,希望黑夜如夏天的夜晚一樣短,卻不知為何竟像一年一樣長。
〔57〕惟:思。郢路:通往郢都之路。
〔58〕九:言其多。逝:往。
〔59〕“曾不知”句:曾,猶“乃”或“竟”。此句意為卻不知路的曲直險夷。
〔60〕南指月與列星:靠月與列星辨識南行的方向。
〔61〕“愿徑逝”句:徑,徑直。此句意謂我想徑直奔往郢都卻辦不到。
〔62〕識路:認路。營營:忙忙碌碌往來尋求的樣子。
〔63〕信直:誠信端直。以上“魂”、“靈魂”都是指夢中而言。
〔64〕理:來往于兩地之間關說的人。弱:不得力。
〔65〕“尚不知”句:尚,還,猶。從容,猶舉動,指以上的作為。此句意謂人們還不了解我這些作為的實情。
〔66〕亂:樂曲尾節。曲之終,眾樂皆奏,故曰“亂”。
〔67〕瀨(lai):見《湘君》注〔21〕。
〔68〕溯(su):逆流而上。江潭:在漢水下游。庾信《松樹賦》:“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楚辭·漁父》中也說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郭沫若以為指的是滄浪之水。
〔69〕狂顧:情緒激動地回頭望。
〔70〕軫(zhen)石:重磊的山石。石山巨石磊磊,故曰“軫石崴嵬”。崴嵬(wei wei):突兀不平的樣子。
〔71〕蹇:梗阻。
〔72〕超回志度: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淵,回水也,故顏回字子淵。”則回之本義指水回旋之處。水回旋之處多深,故“淵”、“回”同義。“超回”指越過水深之處。志:識,記,作下標識。度:通“渡”。渡口。“志度”言在渡口作下記號。
〔73〕行隱進:行程緩慢。聞一多《九章解詁》:“隱,微也。所進甚微,言其行遲也。”
〔74〕低佪:徘徊。夷猶:猶豫不定。
〔75〕北姑:山名,其上多石無草木。《詩·陟岵》“陟彼岵兮”,毛《傳》:“山無草木曰岵。”《山海經》中“岵”多作“姑”。如“姑灌之山,無草木。”“姑射之山,無草木。”“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等等。此與前“軫石崴嵬”的描寫相一致。
〔76〕煩冤:煩悶憂愁抑郁。瞀(mao):心神昏亂。容:讀作“(yong)”,不安。(見袁梅《楚辭譯注》)
〔77〕實:是。沛徂(cu):顛沛流離。
〔78〕靈:靈魂或曰神志。古人所謂靈魂實乃神志的外化。遙思:遠遠地思念郢都。劉永濟《屈賦通箋》云:“蓋言形雖沛然以徂,而神則思之無極也。”
〔79〕行媒:本指說媒的人,也用來比喻往來說合的人,意同“行理”。
〔80〕道思作頌:在路途上思念而作此誦詩。“頌”通“誦”。
〔81〕聊:姑且。自救:自我排遣。
〔82〕遂:如愿。“憂心不遂”言內心所憂者不能如愿達到。指不能回朝廷。
〔83〕斯言:指以上所說。告:訴說。
《抽思》開頭寫詩人秋夜難眠,起視星暗云浮,金風肅殺,因而引起對自己遭遇的回想;又通過穿插回憶,表現被放逐的心情和對郢都的思念。作為一首抒情詩,本篇細致的心理描寫顯得十分突出。本篇寫思郢心切,魂不守舍,飛越山川,達到迷狂的神魂分離狀態。這種“離魂”手法,為后世詩人所借鑒。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杜甫《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等,及至湯顯祖《牡丹亭》中《水紅花》、《小桃紅》等曲,俱頗得屈原此詩意境。再次,本篇借景抒情,造“有我之境”,看似平談,而頗耐尋味。開頭亂辭及“望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等,俱是佳句。
上一篇:《廬隱·或人的悲哀》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何其芳·放下你的鞭子(街頭劇)》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