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現代語一樣,每句話都有一定的語氣。如陳述語氣、疑問語氣、感嘆語氣、祈使語氣等。表達語氣,現代漢語還可借助于標點符號,如“!”、“?”等,文言文原來沒有標點,所以需要較多地借助語氣助詞。
文言文常用的語氣助詞有“也”、“矣(已)”、“焉”、“耳(爾)”“乎”、“哉”、“耶(邪)”、“歟(與)”、“夫”等。下面分別按不同的語氣,舉些例子。
①陳述語氣:
也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矣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
前人之述備矣。 《岳陽樓記》
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扁鵲見蔡桓公》。
已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齊桓晉文之事》
焉 雖雞犬不得寧焉。《捕蛇者說》
耳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
非死則徙耳。《捕蛇者說》
此亡秦之續耳。《鴻門宴》
爾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撞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以上“也”、“焉”、“矣(已)”、“耳(爾)”都是表示陳述語氣的,有表示肯定的,也有表示否定的。其中“耳(爾)”常譯為“罷了”或“而已”。
“也”和“矣”都是陳述句句尾常用的語氣詞,這是它們之間的“同”。它們之間的不同表觀在:“也”是表示事態原來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也就是說表示的是一種“靜態”,而“矣”表示的是現在和過去不同,也就是說它表示的是一種“動態”。例如: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用“也”,只是表示一種情況:過去和現在用小恩小惠都是不可能得民心的。這種情況不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用“矣”,相當于“了”,表示一種含有時間因素的過程,也就是說原來不是這樣,現在卻已經這樣了——本來擔子里有些骨頭,現在已經扔完了,反映出事態的變化,可見“矣”表示的是一種“動態”,可以和時間副詞“已”配合使用。“矣”所表示的不但是過去到現在的變化,也包括現在到將來的變化,表示事態將要怎么樣。例如:“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的頭和和氏璧就都將撞碎在這柱子上了”。
“矣”大致相當于現代語的“了(1e)”。“也”作為語氣詞,卻很難找到和它相當的詞。有時可譯為“啊”、“呀”,有時則不必譯出。
還有,文言文中的“可也’’和“可矣”的語氣不同:“可矣”可譯為“好了”、“可以了”,“可也”卻只能譯成“好”或“好的”。“可矣”的否定是“未可”,“可也”的否定是“不可”。例如: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曹劌論戰》 文中的“未可”和“可矣”,不能換成“不可”、“可也”。
②疑問語氣:
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
焉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哉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歟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與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
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齊桓晉文之事》
耶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說》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邪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以上“乎”、“也”、“焉”、“哉”“與(歟)”、“耶(邪)”、“為”表示的都是疑問語氣,可譯為“呢”或“嗎”。當它們表示反問時經常與副詞“豈”、“獨”、“寧”等相呼應。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③感嘆語氣:
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哉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以上“矣”、“哉”、“夫”表示的都是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吧”、“呀”。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語氣,把幾個語氣助詞連用。如“也夫”、“也哉”、“也乎”、“也歟”、“乎哉”、“焉耳”、“焉耳矣”、“也乎哉”等。不論是單用還是連用,它們各表達什么語氣,要從所屬的句子及上下文聯系去辨別。如:
也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師說》 也歟,加強疑問語氣。
也與 唯求則非邦也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也與,加強反問語氣。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焉耳矣,加重洋洋自得的陳述語氣。
上一篇:《語氣副詞》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名詞作狀語》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