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有兩個詞的詞義和語法作用的虛詞叫兼詞。如“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 “諸”就是兼有“之”“乎”兩個詞的詞義和語法作用的虛詞。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它扔到渤海邊上”。之:它。于:到。可見兼詞不是一種獨立的詞類,需要拆開來理解。
兼詞又分合音兼詞和非合音兼詞兩種。
一、合音兼詞
1、諸=“之+于”或“之+乎”
(1)在陳述句中“諸”字是“之”和“于”連續急讀時拼成的讀音。如:
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即“投之于渤海之尾”。之:它(指土石);于:到。
獨此取諸土之所有。《竹溪記》 “取諸土”即“取之于土”。之,它(指竹);于:從。
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假諸人”即“假之于人”。之:它(指書籍);于:從。
獻諸撫軍。《促織》 即“獻之于撫軍”。之:它(指蟋蟀);于: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齊桓晉文之事》即“加之于彼”。之:它(指恩惠);于:給。
(2)在疑問句的末尾時 “諸”字則是代詞“之”和疑問語氣詞“乎”連續急讀時拼成的的合音詞。如: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有諸,即“有之乎”(有這事嗎)。之:這事;乎:嗎。
不識有諸?《齊桓晉文之事》 有諸,即“有之乎”(有這事嗎)。之:這事;乎:嗎。
2、耳=“而+已”
在古代把“而”和“已”兩個字連在一起快讀急讀,就會拼成“耳”字(古音近似于ní),意思是“罷了”。如:
此亡秦之續耳。《鴻門宴》 耳=而+已
3、盍=“何+不”。如:
盍各言爾志?《論語》 為什么不說說你們的志愿?
4、蓋(hé)通“盍”=“何+不”。如:
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為什么不回過頭來從根本上做起呢!
5、叵=“不+可”。如:
居心叵測 (成語) 居心不可測度。
(在現代漢語中也有類似的合音詞,如“甭”,就是“不”和“用”拼讀起來的。)
二、非合音兼詞
1、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焉=于之。于,在;之,他們(之中)。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焉=于是。于,從;是,這兒。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傷仲永》焉=于是。于,對;是,此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焉=于之。于,在;之,他們(之中)。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焉=于之。于,在;之,那里。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送東陽馬生序》焉=于之。于,向;之,他。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焉=于之。于,到;之,他們(之中)
懼有伏焉 《曹劌論戰》 焉=于之。于,在;之,那里。
復到舅家,問焉。《傷仲永》 焉=于之。于,向;之,他。
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焉=于之。于,在;之,那兒。
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禪山記》 焉=于之。于,到;之,那兒。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焉=于是。于,對;是,此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勸學》 焉=于之。于,在;之,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記》 焉=于之。于,在;之,那里。
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促織》 焉=于之。于,在;之,那里。
洞庭之陰.有大橘樹焉《柳毅傳》 焉=于之。于,在;之,那里。
“焉”作為非合音兼詞,是介詞“于”加代詞“之”或“是”的結合體。根據不同的句意,“于”可譯為“在”、“到”、“從”、“向”、“對”、“比”等;“之”可譯為“他(們)”、“那”、“那里”等;“是”可譯為“這”、“這里”等。
“焉”作為兼詞,經常充當補語。由于它兼有語氣詞的作用,常放在句末,翻譯時,一般要把它的譯文挪到動詞的前面來。如“罪莫大焉”,應譯為“罪過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上一篇:《常見的古今異義雙音詞或詞組》古文基礎
下一篇:《連詞“而”和“以”的用法》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