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一個詞有幾個意義的現象很多。但不論一個詞有多少意義,其中必有一個最初的意義,這個最初義就叫本義,由本義引申、發展起來的其他意義,叫引申義。學習文言詞時,關鍵在于了解它的本義,抓住了本義,其他意義可以推想而知,從而對它了解得更透徹。例如:
善:本義是“吉祥”、“美好”。如“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引申為“表示贊成或答應”,指做得正確或說得好。如“王曰:‘善’”《鄒忌諷齊王納諫》。事辦得正確,就容易與人相處,所以引申為“相好”、“友好”。如“(項伯)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事辦得正確,必然有所擅長,所以又引申為“搞好”。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覆:本義是“覆蓋”。如“以錢覆其口”《賣油翁》。引申為“翻”、“翻轉過來”。如成語“天翻地覆”。既然翻了,也就傾倒了,所以引申為“倒”、“傾倒”。如成語“覆水難收”。軍隊潰敗有如物體傾倒,所以又引申為“潰敗”。如“后值傾覆”《出師表》。
復:本義是“回來”、“走過來又走過去”。如成語“循環往復”。又由走路的往回,擴大到泛指一切行為的重復,所以引申為“又”、“再”、“更”、“還”、“重新”。如 “復投之”《狼》。“復行數十步”《桃花源記》。人們說話時的一問一答,好比—往一來,所以又引申為“回答”。如 “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由返回聯想到原狀的恢復,所以引申為“恢復”。如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由返回聯想到對傷害行為的回報,所以又引申為“報復”。如“挾嫌報復”。
兵:會意字,上面是斧頭,下面是兩只手:雙手舉斧,表示用武。所以“兵”的本義是“武器”。如成語“棄甲曳兵”、“兵不血刃”。由兵器引申為手持武器的人,即“士兵”、“戰士”。如成語“老弱殘兵”。再由兵引申為“軍隊”,如成語“養兵千日,用在一朝”。由軍隊進一步引申為“軍事”、“戰爭”、“戰斗”,如成語“紙上談兵”、“兵連禍結”。打仗要講戰略戰術,所以又引申為策略、謀略。如成語“兵不厭詐”。
將:本義是“扶持”。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引申為“拿”、“用”。如成語“將功折罪”、“將勤補拙”、“將心比心”。由扶持引申出“帶領”、“率領”。如“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再由“帶領”、“率領”引申為“帶兵的人”,即“將領”、“將帥”。
弛;本義是“放松弓弦”。引申為“放下”、“撂下”。如“弛擔持刀”《狼》。也可表示去除精神上的緊張狀態,引申為“放松”、“放心”、“松懈”。如成語“一張一弛”、“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
馳:本義是“驅馬快跑”,特指“驅馬進擊”。如成語“縱橫馳騁”。從馬的角度來說是盡力奔跑,所以引申為“奔走”、“效力”。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聯想到用文字等使某事快速傳出,引申為“傳播”、“傳揚”,如成語“遐邇馳名”、“馳名中外”。聯系到思緒的奔放,引申為“向往”。如成語“心馳神往”、“馳心旁騖”。
從以上分析,可知詞義的引申,一般都是由具體事物的意義發展為抽象的意義。只有確切了解字的本義,才易于掌握由此引申出的抽象意義。
上一篇:《詞義辨析的重點》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常見的古今異義單音詞》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