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歷史悠久,古今詞義有一定的繼承性和相對的穩定性。以《晏子使楚》為例,文中的“人”、“橘”、“酒”、“水土”、“南”、“北”、“一”、“二”、“笑”、“生長”等,從古到今所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沒有什么變化。這些詞,我們稱它們為“基本詞匯”。學習文言文,遇到這些詞,當然沒有什么困難。有些詞,如“圣人”、“寡人”、“賜”等,古代常用,現在已不常用了,還有的已換成了新詞,如“詣”換成“到”,“縛”換成“捆”,“曷”換成“何”,“熙”(嬉)換成了“開玩笑”等。—般初學者雖然不大了解它們的意義,但只要肯查找字典、詞書,問題也就解決了。
需要留心辨析的是那些古今都常用而意義、用法已有了變化的詞。這類詞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古今詞義變化很顯著,差異很大的。一種是古今詞義有同有異,或大同小異,或同中有異,稍不注意,就可能理解錯誤的。如:
“坐”,古今都有“坐下”的意思,如果把“坐盜”理解成“坐著當強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坐”在古代除了有“坐下”的意思,還有“因”的意思,因此可以特指“因犯……罪或錯誤”。“盜”今天作“強盜”講,上古卻指“偷竊”。“坐盜”,就是“因犯了偷竊罪”。
又如“對曰”中的“對”,今義為“面對”、“對于”,或用作“錯”的反義詞。而古代常用于臣子對君主,或下屬對上司的答話,意為“回答”。
“病”,今指“疾病”,古義則專指重病,一般的病叫“疾”,而不叫“病”。“病”在古代除了指“重病”以外,又引申為“弊害”、“困乏”、“擔憂”、“遭殃”、“困頓”等意思。“反取病焉”,就是“反而把自己弄得很難堪”,也就是“反而自討沒趣”的意思。
總之,古今詞義的變化很復雜,特別是那些古今詞義有同有異,大同小異,同中有異的詞需要作為辨析的重點。
上一篇:《復詞偏義》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本義和引申義》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