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打自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打自招:bù dǎ zì zhāo
詞源: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也是個不打自招的怪物,他忽然說出道:后日是他母難之日,邀請諸邪來做生日;夜來得了一件錦襕佛衣,要以此為壽,作一大宴,喚做‘慶賀佛衣會’。”
詞由:一天傍晚,唐僧、悟空師徒二人,在西行路上,見到一座寺院,便來到院內借宿。寺院內有個老僧,發(fā)現唐僧帶來的一件袈裟,是個稀世之寶,便心生歹念,想害死他師徒二人,謀取寶貝。當天夜里,老和尚將袈裟騙到手里,就讓眾小僧放火焚燒唐僧師徒的住處。誰知這大火驚動了距此二十里之外黑風山上的妖怪,那妖怪乘寺院混亂之際,將袈裟偷走了。后來,悟空探明情況。稟告唐僧說:“袈裟被那黑風山妖怪偷了。剛才老孫去暗暗的尋他,只見他與一個白衣秀士。一個老道人,坐在那芳草坡前講話。也是個不打自招的怪物,他說夜來得了一件錦襕佛衣,要以此為壽,作一大宴,喚做‘慶賀佛衣會’。……”最后,孫悟空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將那妖怪制服,討回了袈裟。
詞義:不用動刑,自己就招認了罪行。也指一個人在無意中透露了自己的壞主意和罪行。
書證:茅盾《色盲》:“剛才你取笑人家革命,現在不打自招,要做迭克難多了!”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fā)表的命令和談話》 :“但是我還要說重慶發(fā)言人是個蠢豬,他不打自招,向全國人民泄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計劃。”
上一篇:成語《不可同日而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專心致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