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余嘗①游于京師侯家富人之園,見其所蓄②,自③絕徼④海外,奇花異石⑤無所⑥不致⑦,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⑧,其⑨為⑩園(11)亦必購(12)求海外奇花石,或(13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14)。然(15)有竹據其間,或芟(16)而去(17)焉(18),曰:“毋(19)以(20)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師人茍(21)可致一竹,輒(22)不惜數千錢;然(23)才(24)遇霜雪,又稿(25)以(26)死。以其難致而多稿死,則(27)人益(28)貴之(29);而江南之人甚或笑之曰:“京師人乃(30)寶吾之所薪(31)。”
嗚呼(32)!奇花石誠(33)為京師與江南人所貴(34)。然窮(35)其所生之地,則(36)絕徼海外之人(37)視之,吾意(38)其亦無以(39)甚異(40)于(41)竹之(42)在江以南。而絕徼海外,或素(43)不產竹之地,然(44)使其人(45一)旦見竹,吾意其必又有甚(46)于(47)京師人之(48)寶之者。是將不勝(49)笑也。
語云(50):“人去(51)鄉(52)則(53)益(54)賤,物去鄉則益貴。”以此言之,事之好丑,亦(55)何常之有(56)乎?
余舅光祿任君(57)治(58)園于荊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間作(59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60)。而間(61)謂余曰:“吾不能與有力者(62)爭池亭花石之勝(63),獨此取諸土(64)之所有,可以不勞力(65)而蓊然(66)滿園,亦足(67)適(68)也。因自謂竹溪主人。甥其(69)為我記之。” 余以謂(70)君豈(71)真不能與有力者爭,而漫然(72)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73)獨(74)有深好(75)于(76)竹,而不欲以告人歟(77)?昔人(78)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79)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艷綽約(80)不如花,孑孑然(81)有似乎偃蹇孤特(82)之士,不可以諧于俗(83)。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而貴之?不過欲以此斗富,與奇花石等耳。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84)為不知竹一(85)也。君生長于紛華(86),而能不溺(87)于其中.裘馬童奴歌舞,凡諸富人所酣嗜(88),一切斥去(89)。尤挺挺(90)不妄(91)與人交,凜然(92)有偃蹇孤特之氣,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舉凡(93萬)物可喜可玩,固(94)有不能間(95)也歟?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猶(96)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97)。君之力雖使能盡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98)? 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吾重(99)有所感矣!
[注 釋] ①嘗:曾經。②所蓄:珍藏的,所+動詞,形成名詞性結構。③自:來自。④絕徼(jiào):極僻遠的邊境。絕,遠極難通。徼,邊界,邊境。⑤奇花異石:奇異的花卉和山石。“奇”“異”,互文。⑥無所:沒有什么……⑦致:羅致。⑧薪之:以之為薪,用它當柴火。薪,名詞用如意動詞,以……為薪。⑨其:他們。⑩為:興建。(11)園:園林。(12)購:重金購買。(13)或:有的。(14)惜:吝惜。(15)然:假如。(16)芟(shān):斬伐。(17)去:除去。(18)焉:代詞,同“之”。(19)毋:不要。(20)以:讓。(21)茍:如果。(22)輒:每每,總是。(23)然:然而。(24)才:剛剛。(25)稿:通“槁”,干枯。(26)以:而。(27)則:所以,因此。(28)益:更加。(29)貴之:即“以之為貴”。把它看得很貴重。貴,形容詞用如意動詞,以……為貴。(30)乃:竟然。(31)寶吾之所薪:即“以吾之所薪為寶”,把我們用來燒火的當寶。寶,名詞用如意動詞,以……為寶。薪,名詞用如動詞,燒火,前面加“所”,成為名詞性結構,燒火的。(32)嗚呼:嘆詞,唉。(33)誠:確實,實在。(34)為……所:表示被動的句式,相當于“被”。(35)窮:動詞,追究到底。(36)則:那么。(37)視:看待。(38)意:動詞,想。(39)無以:沒什么。(40)甚異:大不相同。(41)于:介詞,跟,與。(42)之:取消“竹在江以南”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它充當介詞“于”的賓語。(43)素:平常。(44)然:如果。(45)其人:那些人。(46)甚:超過。(47)于:比。(48)之:取消“京師人寶之”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它充當介詞“于”的賓語。(49)不勝:經不起,忍不住。(50)語云:常言道。云,道,說。(51)去:離開。(52)鄉:家鄉。(53)則:就。(54)益:更。(55)亦:又。(56)何常之有:賓語前置,即“有何常”。有什么固定不變的(看法)。常,形容詞,永恒的,固定不變的。(57)光祿任君:即“任光祿君”。君,敬稱。(58)治:修建。(59)作:建筑。(60)吟嘯其中:“吟嘯于其中”的省略。吟嘯,指吟詩作賦。(61)間:最近,近來。(62)有力者:有錢有勢的人。(65)勝:動詞用如名詞,勝負。(63)取諸土:即“取之于土”,取之于本地。諸,兼詞,之于。(64)不勞力:這里指不太費力。(66)蓊然:青翠蓊郁的樣子。(67)足:夠。(68)適:舒適。(69)其:語氣助詞,表示祈請、鄭重的語氣。(70)以謂:以為,認為。(71)豈 :難道。(72)漫然:隨意的樣子。(73)無乃:恐怕(是),大概(是)。(74)獨:副詞,偏偏。(75)深好(hào):極度的愛好。(76)于:對。(77)歟:語氣詞,吧。(78)昔人:前人。(79)臭(xiù):氣味。(80)妖艷綽約:艷麗柔美。妖艷,艷麗。綽約,姿態柔美的樣子。(81)孑孑(jié)然:孤單的樣子。(82)偃(yǎn)蹇(jiǎn)孤特:高傲不群。偃蹇,高聳,引申為高傲。孤特,孤立無援。(83)不可以諧于俗:不能同世俗和諧相處。可以,可能。于,同。(84)其:承接連詞,可譯為“那么”。(85一):一致,全同。(86)紛華:熱鬧繁華,這里用如名詞,指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87)溺:沉溺,沉迷。(88)酣嗜:特別嗜好。(89)斥去:棄而遠之。斥,排斥,摒棄。(90)挺挺:直來直去。(91)妄:胡亂,隨便。(92)凜然: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93)舉凡:一切,所有的。舉、凡,都有全、都的意思。(94)固:難道。(95)間(jiàn):參與。(96)猶:仍然。(97)快乎其心:使自己的心里感到快樂。快,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快樂。乎,同“于”。其,自己的。(98)嗟乎:嘆詞,唉。(99)重(chóng):程度深。
[譯 文]
我曾到京師一些顯貴人家的園林里游賞,見過其中所收藏的珍品,從極遠的邊境到海外,奇異的花卉和山石沒有不搜羅到的,而無法弄到的恐怕只有竹子。我們江南人砍竹子當柴火燒,他們修建園子時也一定要到海外高價搜羅奇花異石,有的人花上千錢買一塊石頭,花上百錢買一株花,毫不吝惜。如果園中有竹子在花石之間,有的人就會砍掉扔了它,說:“不要讓這種東西占了我栽花壘石的地方。”然而京師的人如果能弄到一棵竹子,每每不惜花費幾千錢;可是剛遇霜雪,竹子又枯死了。因為竹子難以得到,而且多會枯死,所以京師的人更把它看得極貴重。因此江南的人甚至有時譏笑他們說:“京師的人居然把我們所燒的柴火當寶貝啊。”
唉!奇花異石的確被京師的人和江南的人所看重。然而探求那些奇花異石出產的地方,那么(那些)極邊遠的地方和海外的人{如何}看待它們呢,我認為它們同竹子在江南的地位沒什么太大的差別。然而在極邊遠的地方和海外,或者在一向不出產竹子的地方,假如讓那些人一旦見到竹子,我想他們一定比京師的人更加把它當作寶貝。這會是多么可笑啊。
常言道:“人離鄉就更低賤,物離鄉就更珍貴。”如此說來,(評價)世間事物的美丑好壞,又怎么有固定不變的(標準)呢?
我的舅舅任光祿君在荊溪旁建了一座園子,(園中)遍栽著竹子,不栽其他的樹木。竹林間建造了一座小樓,閑暇時他就同客人在樓上吟詩作賦。(他)最近對我說:“我不能和有錢有勢的人在池亭花石上去爭高下,惟有這竹子取之于本地所產,可以不太費勁就能使滿園青翠蓊郁,也夠舒適的了。因此自號竹溪主人。請你為我給它寫一篇記。”
我認為任君哪是真的不能同有錢有勢的人爭高下,而隨意將本地產的竹子種在園里的;恐怕是因為他偏偏喜愛竹子,而又不想把這向世人表白吧?前人談論竹子,認為它絕對沒有在聲、色、氣、味等方面可以欣賞的,因為(它)奇巧怪異不如石頭,妖艷柔美不如花卉,孤(零)的有些像高傲不群的士人,不能同世俗相合。因此自古以來,懂得愛好竹子的人極少。況且那些京師的人又怎么能因為了解竹子而看重它? (他們)不過是想用竹子比富,把它看做同奇花異石一樣罷了。所以京師的人以竹為貴,與江南的人不以竹為貴,那都是因為不了解竹子(的品質)所致。任君處身在熱鬧繁華的花花世界,卻能不沉迷其間,(什么)穿裘衣騎駿馬,(什么)觀看童奴歌舞,凡是富人特別嗜好的,他都避而遠之。尤其是為人剛正,直來直去,不隨便同人交往,很嚴肅,有獨立不群的氣概,這說明他一定從賞竹中自有所得。世間萬物盡可任你喜愛任你賞玩,難得他周圍沒有這些嗎?既然如此,那么即使竹子不產于本地,任君也必將盡他的力量來求得它,然后才能使自己的心里充滿快樂。憑任君的能力雖然可以盡量收羅奇花異石,然而他的愛好卻不在奇花異石上。
唉,竹子原來可以不離開江南而受重視啊!我(對此)深有感觸。
[鑒 賞]
魯迅先生說,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其實比較也是達成文章主旨的好法子。以本文為例。作者先將京師人難求而“貴之”的“竹”,同江南人“芟而去焉”“吾之所薪”之“竹”作比較,說明由于產地不在北方而在南方,從而出現南北貴賤相差極遠的現象,證明“事之好丑,亦何常之有”的道理。接著再以“光祿任君”之愛竹同京師人之亦“貴之”作比較,說明同是“貴”竹,動機卻大不同:前者是為了愛它“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從它身上學習“偃蹇孤特之氣”,而后者“不過欲以此斗富”罷了。證明同一表象而內質可能不同。最后再以任君這個南方人同一般南方人作比,說明“人去鄉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的說法并不可靠。意在證明具有竹子的高尚品德的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值得尊崇的。
通過這樣的比較,不僅贊揚了任君“偃蹇孤特”、“不諧于俗”的高尚情操,也表達了自己對這種高尚情操的追求與自許。這就叫借題發揮。
上一篇:《童趣》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答謝中書書》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