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舜①發②于畎畝之中③,傅說④舉⑤于版筑⑥之間,膠鬲⑦舉⑧于魚鹽⑨之中,管夷吾⑩舉于士(11),孫叔敖(12)舉于海(13),百里奚(14)舉于市(15)。
故天將降大任(16)于(17)是(18)人也(19),必先苦(20)其心志,勞(21)其筋骨(22),餓(23)其體膚(24),空乏(25)其身,行(26)拂亂(27)其所為(28),所以(29)動心(30)忍性(31),曾(32)益(33)其所不能。
人恒(35)過(35),然后能改;困(37)于心,衡(38)于慮(39),而后(40)作(41);征(42)于色(43),發(44)于聲,而后喻(45)。入(46)則(47)無法家(48)拂士(49),出(50)則無敵國外患者(52),國恒(53)亡。
然后(54)知生于(55)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注 釋]
①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姓姚,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曾在歷山耕種,三十歲時被堯啟用。②發:奮發,興起。③于畎(quǎn)畝之中:于,從。畎畝,泛指田野。畎,田間水溝;畝,田壟,這里借部分代全體。“于……之中”狀語后置,譯時要提到動詞前翻譯,后幾句譯法與此同。④傅說(yuè):殷帝武丁的相。相傳他曾在傅巖那個地方服刑筑墻,后來被武丁發現,任他為相,并讓他姓“傅”。⑤舉:選拔。⑥版筑:指筑墻。版,筑墻的夾板。筑,在版中夯土的杵。這里借工具代事物。⑦膠鬲(gé):膠鬲原先是販賣魚鹽的,被周文王(當時是西伯)舉薦給紂王,后來他又輔佐周武王。⑧舉:這里指被舉薦。⑨魚鹽:借指販賣魚鹽的場所。⑩管夷吾:管仲,齊桓公的相。桓公曾與公子糾爭王位,殺了公子糾。管仲曾輔助公子糾,因而被囚,后來由于好友(桓公的相鮑叔牙)的舉薦,終于被釋放而成為相,輔佐桓公建立了霸業。(11)士:執法官,獄官之長。(12)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在海濱隱居,被楚王起用為令尹(相)。(13)海:借指海濱。(14百)里奚:姓百里,春秋時虞國人。秦滅虞后成為奴隸,曾被楚國人捉住放牛,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讓他當相,人們稱他“五羖(gǔ)大夫。” (15)市:市場,這里指奴隸市場。(16)大任:重任。任,責任,擔子。(17)于:介詞,給。(18)是;這,這里可譯為“某”。(19)也;表停頓,預示后面要作解釋。(20)苦;使……苦惱,形容詞用如使動詞。(21)勞;使……勞累。形容詞用如使動詞。(22)筋骨:指軀體,借部分代全體。(23)餓:使……饑餓,使動用法。(24)體膚:偏義復詞,詞義在“體”上。(25)空(kòng)乏:使……窮困。(26)行:用種種行為。(27)拂亂:不順利。拂,違背。(28)所為:指“所欲為”,想做的事,想達到的目的。(29)所以:即“以所”,用這些。所,指示代詞,此。(30)動心:使心驚動。動,使動用法。(31)忍性:使性格堅韌。忍,使……堅韌,使動用法。(32)曾:同“增”,使……增加,使動用法。(33)益:與“曾”同義。(34)所不能:指還不具備的才干。(35)恒:常,總是。(36)過:有過錯,名詞用如動詞。(37)困:困擾,困惑。(38)衡:同“橫”,阻梗。(39)慮:“慮”與“心”互文同義。(40)而后:同“然后”。(41)作:奮發,發憤。(42)征:顯露,表露。(43)色:臉色。(44)發:“發”與“征”互文,同是“顯露”的意思。(45)喻:明白。(46)入:內部,國內,動詞用如名詞。(47)則:假設連詞,如果。(48)法家:堅持法治的世臣。(49)拂(bì)士:輔佐國君的人才,拂,同“弼(bi)”,輔佐。(50)出:外部,國外,動詞用如名詞。(51)患:災難。(52)者:表提頓的語助詞。(53)恒:常常,經常。(54)然后:這樣以后。然,這樣,如此。(55)于:介詞,在。
[譯 文]
虞舜是從田野間奮發興起的,傅說是從筑墻的工地上提拔起來的,膠鬲從魚鹽市場上被舉薦,管仲從獄官那兒獲釋(而當相),孫叔敖從海濱隱居處被選拔(作令尹),百里奚從奴
隸市場上被贖(后登上相位)。
所以老天(如果)打算把重任交給某個人,一定要先使他心情苦惱,使他筋骨受勞累,使他身體挨餓,使他親歷貧困,用種種行為阻礙擾亂他想要干的事業,用這些來震撼他的心靈,使他具有堅韌的性格,使他增添不曾具有的才干。
人常有過失,然后才能改正,心里困惑,思慮不通,然后才能奮發,(這種困惑)表露在臉色上,吐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同樣,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執法的世臣和輔佐國君的賢才,國外如果沒有相對抗的國家和外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經過)這樣(分析)之后可知:生存發展包含在憂慮患難中,而死亡退萎包藏在安逸享樂里啊。
[鑒 賞]
這是一篇非常精彩而富于哲理的論文,在歷史上曾經鼓舞過無數的中華優秀兒女自覺磨礪,擔負起關系國家興亡的重任。
第一段一連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為例,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都經歷過艱苦的磨練,都具備治國安邦的杰出才能。
第二段在以上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推論,得出論斷:“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必須先讓他從生活上到思想、意志上各方面都經受磨練,在社會實踐中承受各種考驗,然后才可能擔當重任。
第三段由個人進一步推衍到國家。一個國家如果國內沒有能人執法治國,又沒有來自國外的對抗,往往會有亡國的危險。
最后歸納出論點:憂患使人振奮,因而得以生存;安樂使人怠惰,因而會招致滅亡。
文章舉例典型,思慮深廣,說理清楚,結論深刻有力。
上一篇:《狼》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病梅館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