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水陸草木之花①,可愛者甚蕃②。晉陶淵明③獨愛菊。自李唐④來,世人甚愛牡丹⑤。予⑥獨愛蓮之⑦出淤泥而不染,濯⑧清漣⑨而不妖⑩,中通外直,不蔓(11)不枝(12),香遠益(13)清,亭亭(14)凈植(15),可遠觀而不可褻(16)玩(17)焉(18)。
予謂(19)菊,花之隱逸(20)者也(2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22)!菊之愛(23),陶后鮮(24)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25)眾矣。
[注 釋]
①草木:草本和木本的植物。②蕃(fán):多。③陶淵明:—名陶潛(365—427),字元亮,東晉潯陽(今江西省九江)人,著名的田園詩人和隱士,特別喜歡菊花。④李唐:即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李唐”。⑤世人甚愛牡丹:據唐李肇《唐國史補》說:“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一本(株)有直(同“值”)數萬者。” ⑥予:我. ⑦之:放在主語“蓮”和謂語“出淤泥而不染……不可褻玩焉”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它成為“愛”的賓語。⑧濯(zhuó):洗滌。⑨清漣:清波,這里指清水。漣,水的波紋。⑩妖,妖冶,嫵媚而不端莊。(11)蔓:名詞用如動詞。蔓生,長出攀援莖或纏繞莖。(12)枝:名詞用如動詞。分出旁枝。 (13)益:更。(14)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15)植:豎立,站立。(16)褻(xiè):態度親近而輕佻。(17)玩:玩弄。(18)焉:語氣詞,相當于“啊”。(19)謂:認為。(20)隱逸:隱居避世。逸,逃避現實。(21)者也:語氣詞連用,表判斷。(22)噫:唉,嘆詞。(23)菊之愛:即愛菊。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下文的兩個“之”字用法相同。(24)鮮(xiǎn):少。(25)宜乎:當然。宜,應當。乎,然,副詞詞尾。
[譯 文]
水里、陸上、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非常愛牡丹。我卻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濁),經清水的洗滌卻不妖艷,內里通達,外觀正直,不東攀西附,不枝杈橫生,芳香遠播,越發清芬,筆直地、純潔地聳立著,(只)可供人在遠處觀賞,卻不許(誰)以輕佻的態度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蓮花則是花中的君子。唉,鐘愛菊花的,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鐘愛蓮花的,同我一樣的還有誰?鐘愛牡丹的,當然人數眾多了!
[鑒 賞]
《愛蓮說》是托物言志的傳世名篇,全文共119字,但蘊意卻清新雋永。作者巧妙地運用襯托(包括陪襯和反襯)、擬人與象征的寫法,評隱逸,抑富貴,贊君子,立意高遠,獨具匠心。
文章借贊美蓮花的高潔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人情的批評,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作者分別將菊、牡丹和蓮比喻為隱士、富貴者和君子,十分貼切。特別是描寫蓮的形象的文字,體物入微,層層排比,既準確地表現了蓮花所處的生態環境、外部特征,又傳神地揭示了蓮花高尚的內在素質、獨立自尊的人格特點,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愫。
上一篇:《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狼》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