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①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②之而不見所畏③焉。
“卒然④問曰:‘天下惡乎⑤定?’
“吾對曰:‘定于一⑥。’
“‘孰⑦能一之⑧?’
“對曰:‘不嗜⑨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⑩之(11)?’
“對曰:‘天下(13)莫(14)不與也。王知夫(15)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16)矣。天油然(17)作(18)云,沛然(19)下雨,則苗浡然(20)興(21)之(22)矣。其(23)如是(24),孰能御(25)之?今夫(26)天下之人牧(27),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28)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29)水之就下(30),沛然誰能御之? ’”
[注 釋]
①語(yù):告訴。②就:接近,走近。③所畏:可敬畏處,這里指做國君的威嚴。所,可以。④卒(cù)然:突然。卒,通“猝”。⑤惡(wū)乎:怎么樣。惡,何。乎,詞尾。(6一):統一。⑦孰:誰。⑧之:指天下。⑨嗜:貪,嗜好。⑩與:歸附。(12)之:指統一天下的君王。(13)天下:借指天下的人。(14)莫:沒有人。(15)夫:指示代詞,那。(16)槁(gǎo):枯干。(17)油然:興盛的樣子。(18)作:起,涌起。(19)沛然:水勢很大的樣子。(20)浡(bó)然:生機勃勃的樣子。浡,通“勃”,奮發.振作。(21)興:挺起。與上文的“作”同義。(22)之:湊音節,不譯。(23)其:連詞,如果。(25)御:阻擋。(26)今夫(fú):發語詞,含有進一層的意思,相當于“再說那”,“還有那”。(27)人牧:即“牧民者”,統治者。(28)引領:伸長脖子。領,脖子。(29)由:通“猶”,如同。(30)就下:往下流。
[譯 文]
孟子拜見梁襄王。出來后告訴別人說:“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到他跟前也看不出有什么令人敬畏的地方。
“(他)突然問道:‘天下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一。’
‘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回答說:‘不愛殺人的人能統一天下。’
“(梁襄王又問:)‘誰能歸服他呢?,
“(我)回答說:‘天下沒有人不歸附(他)。大王您了解禾苗嗎?七、八月之間天氣干旱,那么禾苗就枯干了。如果天空烏云奔涌,大雨滂沱而降,那么禾苗頓時就會興旺蓬勃起來了。如果像這樣(成長)的話,誰能阻擋它呢? 再說那天下的國君,沒有不好殺人的。如果有不愛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必將伸長脖子盼望著他(來解救)。如果真能像這樣,老百姓歸順他,就像江河奔向下游,浩浩蕩蕩,誰能阻擋它呢?”’
[鑒 賞]
孟子見梁襄王的對答,反映了孟子對“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的大膽揭露以及對天下“定于一”的向往。如何才能“定于一”呢?在他看來關鍵在于愛民,推行“不嗜殺人”的仁政。
為了使這位“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少不更事的君王了解自己的觀點,孟子巧妙地以禾苗設喻,“旱,則苗槁”,“雨,則苗浡然興之”。生動地說明勞動人民盼施仁政就像干枯的禾苗盼望及時雨一樣,一個“油然作云”,一個“沛然下雨”,一個“浡然興之”,如行云流水,盼望之切自明。
上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翻譯
下一篇:《寡人之于國也》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