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大道①之②行③也,天下④為⑤公⑥,選賢與能⑦,講信⑧修睦⑨。
故⑩人不獨(11)親其親(12),不獨子其子(13),使老(14)有所(15)終(16),壯(17)有所用(18),幼(19)有所長(20),矜(21)、寡(22)、孤(23)、獨(24)、廢疾者(25)皆有所養(26),男有分(27),女有歸(28)。貨(29)惡(30)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31)身(32)也,不必為己(33)。
是故(34)謀(35)閉(36)而不興(37),盜竊亂(38)賊(39)而不作(40),故外戶(41)而不閉,是(42)謂(43)大同(44)。
[注 釋]
①大道:這里指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和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②之:結構助詞,不譯。它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大道行”這個句子失去獨立性,成為時間狀語。③行:動詞,施行,貫徹。④天下:古代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即“全國”。⑤為:是。⑥公:公共的,不是私有的。⑦選賢與(jǚ)能:互文,即“選與賢能”。應合譯為:選拔推薦品德高尚的能干的人。賢,能,形容詞用如名詞,指賢能的人。與,通“舉”,同“選”都指選拔推薦。⑧講信:講究誠信。講,講究,重視。⑨修睦:倡導人際的和睦友善。修,形容詞,長,在這里用如使動詞,使……增長,培植,倡導。⑩故:所以。(11)不獨:不僅。(12)親其親:把自己的父母當作父母(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后一個“親”,名詞,古代指父母。前一個“親”是意動詞,以……為親,把……當作父母。其,自己的。(13)子其子: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孩子(也就是“幼吾幼老,以及人之幼”)。后一個“子”,名詞,指子女。前一個“子”是意動詞,以……為子,把……當作子女。(14)老:形容詞用如名詞,指老年人。(15)所:代詞,指代與行為有關的條件、方法、處所等。(16)終:善終,指安度晚年,正常死亡。(17)壯:形容詞用如名詞,指成年人。(18)有所用:有施展才智的機會。用,施展才智。(19)幼:形容詞用如名詞,指年幼的人。(20)長:使動詞,使……成長。(21)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22)寡:老而無夫的人,寡婦。(23)孤:幼而無父的人。(24)獨:老而無子的人。(25)廢疾者:殘疾人。(26)養:得到供養。(27)分(fèn):職分。(28)歸:女子出嫁。(29)貨:財物、金錢、珠玉、布帛的總稱。(30)惡(wù):動詞,憎惡。(31)于:從。(32)身:自身、自己。(33)為己:為自己謀私利。(34)是故:因此。(35)謀:指陰謀詭計。(36)閉:止息。(37)興:起,發生。(38)亂:叛亂。(39)賊:害,禍害。指危害社會的行為。(40)作:興起,產生。(41)外戶:朝外的門,指大門。(43)謂:叫做,稱為。(44)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譯 文]
當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公有的,選舉推薦品德高尚而能干的人(給人們辦事),(人人)講求誠信相待,崇尚人際間的和睦友善。
因此,人們不單把自己的父母當作父母(來奉養),不單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孩子(來養育),要使老年人有條件終其天年,成年人有條件施展才智,孩子們有條件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孤兒、老而無子的孤老、有殘疾的人都有可能得到供養。男子能有職業,女子能及時婚配。對于財物,人們(只)憎惡把它拋棄在地上,卻不一定要把它藏在自己家里;(人們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不一定只肯為自己出力。
因此,陰謀詭計就無法得逞而搞不起來,盜竊財物、興兵作亂、危害社會的事情就不會蜂起,(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種社會就可以稱為大同。
[鑒 賞]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的—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最高的社會理想——大同。
全文分三層:從“大道之行也”到“講信修睦”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按蟮馈笨梢岳斫鉃橹卫砩鐣淖罡邷蕜t,而根本問題在于要“天下為公”,也就是說政權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做到由社會成員“選賢與能”,而不至于任人唯親。社會成員之間也才能建立起“講信修睦”的良好關系,止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使社會保持和諧安定。第二層闡述“大道之行”的社會基本特征。“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比巳硕寄艿玫饺鐣年P愛,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使全社會親如一家。各年齡段的人群都各得其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層還特別提到對弱勢人群的關愛。對“矜、寡、孤、獨、廢疾者”要實施生活保障。做到人人安居樂業。“男有分,女有歸”,男人有穩定的職業,女人能及時婚配,有和和美美的家庭。“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并無貪占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能盡力為社會工作,以不出力或者少出力為恥,卻并非只有為私利時才起早。第三層總結全文。從“是故謀閉而不興”到“是謂大同。”這一層以現實社會的丑惡、爭斗和動蕩跟儒家理想社會作對比,描繪出一個以“外戶而不閉”為顯著標志的和諧、安定、幸福的“大同”社會。為實現這一理想,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人都曾燃起為之奮斗終身的烈火。
上一篇:《墨池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