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臨川①之城東,有地隱然②而高,以③臨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長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臨川記》云⑨也。羲之嘗慕張芝⑩“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此為其故跡,豈(11)信然(12)邪(13)?
方(14)羲之之(15)不可強以仕(16),而嘗極(17)東方,出滄海(18),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21)善,則其所能,蓋(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豈其學(xué)不如彼哉?則(26)學(xué)固(27)豈可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xué)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書“晉王右軍(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間以(32)揭(33)之。又告于鞏曰:“愿(34)有記。”惟(35)王君之心,豈(36)愛人之善(37),雖(38一)能(39)不以(40)廢(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跡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學(xué)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況仁人莊士(49)之遺風(fēng)余思(50)被于來世(51)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 釋]
①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在今江西省臨川縣。②隱然:形容景色幽深。③以:連詞,而。④臨:下臨。⑤洼然:低而深的樣子。⑥而方以長:既方又長。“以……而……”,既……又……。⑦王羲之,字逸少,晉代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⑧荀伯子:南朝宋時人,著有《臨川記》六卷。⑨云:所說。⑩張芝:字伯英,東漢時人,善草書,號稱“草圣”。(11)豈:難道。(12)信然:真的如此。(13)邪(yé):語氣詞,通“耶”。(14)方:當(dāng)。(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強以仕”的獨立性,使它充當(dāng)介詞“方”的賓語。(16)強以仕:勉強(某人)去做官。以,而。仕,當(dāng)官。(17)極:窮盡,這里指遍游。(18)滄海:大海,海水蒼青,所以叫滄海。(19)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來回走動。(20肆)恣(zì):放縱。(21)乃:才。(22)蓋:表肯定判斷的語氣副詞,相當(dāng)于“原來(是)”。(23)致:達到。(24)后世;后代的人。(25)及:趕上。(26)則:那么。(27)固:通“顧”,語氣副詞,與“豈”連用,以加強反問語氣。(28)章:通“彰”,顯明,為人周知。(29)王右軍:王羲之曾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所以史稱王右軍。(30)之:這。(31)楹(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32)以:而。(33)揭:高舉,這里指懸掛。(34)愿:希望。(35)惟:思忖:(36)豈:副詞,或許,莫非。(37)善:形容詞用如名詞,指長處。(38)雖:即使。(39)能:技能,才能。(40)以:讓。(41)廢:棄。(42)及:推及。(43)乎:于,到。(43)其:表推測語氣的有副詞,還是。(45)推:推崇。(46)其:那些。(47)夫:發(fā)語詞。引發(fā)議論。(48)尚:尊敬。推崇。(49)莊士:莊重自持的正直人士。(50)遺風(fēng)余思:互文,“遺”與“余”同義。“風(fēng)”與“思”相通,指教化。(51)被于來世:即“于來世被”,狀語后置。于,對。被,影響。(52)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慶歷,宋仁宗的年號。
[譯 文]
臨川的城東,有塊幽深而秀美的高地,而且下臨山溪,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個凹下去的既方又長的池子,有人說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的《臨川記》上記載過。(說是)王羲之曾欽慕張芝的書法,仿效他在池邊練字,(因洗筆硯)池水全變黑了,這就是它的遺跡,難道真是這樣的嗎?當(dāng)王羲之不愿被人強逼著去做官時,他曾經(jīng)遍游東方名山大川,泛舟大海之上,在山水之間游覽聊以自娛,怎么會在他縱情山水的時候,自己卻又曾在這里停留歇息呢?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精妙絕倫,那么他的造詣,原來也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才達到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來的人沒有能趕得上他的,莫非這些人在學(xué)習(xí)上不如他刻苦嗎?那么,(在書法上)刻苦學(xué)習(xí)難道是可少的嗎,更何況在道德修養(yǎng)上想要得到深造呢?
墨池邊上,現(xiàn)在已成為州學(xué)的校舍。州學(xué)教授王盛擔(dān)心墨池不能廣為人知,于是書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字懸掛在楹柱之間。又對我說:“希望能有一篇記。”我想王教授的心意,莫非是愛慕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能讓它埋沒,因而推及到王羲之的遺跡嗎?還是也想借推崇王羲之的感人事跡,來勉勵那些州學(xué)的學(xué)生呢?人有一技之長就讓后人推崇到這種地步,何況品德高尚的正直人士留傳下來的好作風(fēng)好品德對后人的影響(又該會)怎樣(深遠)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鑒 賞]
從題目看,《墨池記》屬于記敘古跡的那類散文,然而作者并未停留于對古跡的瑣碎記敘,而是以墨池為引線一面記敘一面議論,生發(fā)出一篇文情并茂,議論風(fēng)生的說理小品。
記敘部分六十余字,既描寫了新城的方位、地勢、環(huán)境,又敘說了墨池的來歷,還介紹了王羲之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懷。“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僅僅八字,說明了書圣學(xué)書之刻苦,為下文即事論理提供了依據(jù)。作者抓住“羲之之書晚乃善”的“晚”字,進行推論,說明他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非天成”,強調(diào)學(xué)習(xí)的極端重要。再用一個反問“學(xué)固豈可少,況欲深造道德者邪”,把意思推向新的高度,不但揭出“學(xué)豈可少”的全文主旨,而且表明“深造道德”之尤為艱難和重要。聯(lián)系到第三段末的設(shè)問句,更可看出作者的崇高理想是要成為“仁人莊士”,使“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而不僅是“有一能”而已。讀來宛轉(zhuǎn)矯健,良多余味。
上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