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京①中有善②口技者。會③賓客大宴④,于廳事⑤之東北角施(6八)尺屏障⑦,口技人坐屏障中⑧,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⑩。眾賓團(11)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15)寂然(16),無敢嘩(17)者。
遙(18)聞深(19)巷中犬吠(20),便(21)有婦人驚覺(22)欠伸(23),其夫囈語(24),既而(25)兒(26)醒,大啼(27)。夫亦醒。婦撫(28)兒乳(29),兒含乳(30)啼,婦拍而嗚(31)之(32)。又一大兒醒,絮絮(33)不止。當是(34)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35)醒聲,夫叱(36)大兒聲,一時(37)齊發.眾(38)妙(39)畢(40)備(41)。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42),微笑,默嘆(43),以為(44)妙絕(45)。未幾(46),夫齁(47)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48)聞有鼠作作索索(49),盆器傾側(50),婦夢中咳嗽。賓客意(51)少(52)舒(53),稍稍(54)正坐(55)。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56百千○57)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58)力拉(59)崩(60)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61);又夾百千求救聲(62),曳(63)屋許許(64)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65),無所(66)不有。雖(67)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68一○69)端(70);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71)其一處也。于是(72)賓客無不變色(73)離席(74),奮袖(75)出臂,兩股(76)戰戰(77),幾(78)欲先走(79)。忽然撫尺一下,群(80)響(81)畢(82)絕(83)。撤屏視之(84),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注 釋]
① 京:國都,指當時的首都北京。②善:善于,擅長。③會:適值,恰逢。④賓客大宴:即“大宴賓客”。大,盛大地。⑤廳事:最早寫作“聽事”,指官府辦公的地方,后來寫成“廳事”,連私宅的廳堂也可叫“廳事”,本文就是這個用法。⑥施:設置,安放。⑦屏障:這里指用來擋住觀眾視線的屏風或帷幕。⑧坐屏障中:“坐于屏障中”的省略。⑨撫尺:也叫“醒木”,藝人為引起觀眾注意,用來拍桌子的小硬木塊。撫,假借作“拊”,拍。⑩而已:表示范圍僅止于此,相當于“罷了”。(11)團:聚集。(12)少頃:片刻,短時間。(13)但:副詞,只,僅。(14一)下:拍了一下。下,動詞,往下拍。(15)坐:同“座”,座位,這里借指“座位上的人”。(16)寂然:寂靜無聲。然:……的樣子。(17)嘩:喧嘩,聲音大而嘈雜。(18)遙:遠遠地。(19)深:幽深。(20)吠(fèi):狗叫。(21)便:就。(22)覺(jiào):睡醒。(23)欠伸:打哈欠,伸懶腰。(24)囈語:說夢話。(25)既而:不久,一會兒。(26)兒:孩子,古漢語中“兒”不單指兒子。(27)啼:出聲哭。(28)撫:撫摸,引申為拍。(29)乳:喂奶,名詞用如動詞。“乳”后省賓語“之(指孩子”) (30)乳:乳房,這里指乳頭,以全體代部分。(31)嗚:象聲詞,這里指輕聲哼唱哄孩子入睡。(32)之:指“兒”。 (33)絮絮:嘮嘮叨叨,形容詞,這里用如動詞,意思是“連續不停地說”。(34)是:這。(35)初:剛。(36)叱(chì):大聲呵斥。(37一)時:同時。(38)眾:多,這里是各種各樣的意思。(39)妙:形容詞用如名詞,指奇妙的聲音。(40)畢:全,都。(41)備:具備,齊全。(42)側目:偏著頭,形容聽得入神。“目”,借指頭部,以部分代全體,是古文中常見的一種借代方法。(43)嘆:贊嘆。(44)以為:認為。(45)絕:極。(46)未幾:沒有多久。(47)齁(hōu):打鼾。(48)微:副詞,隱隱約約地。(49)作作索索,象聲詞,摹寫老鼠活動時的聲音。(50)傾側:翻倒傾斜。(51)意;心情。(52)少:稍微。(53)舒:伸展,放松。(54)稍稍:漸漸。(55)正坐:就是“坐正”。(56)俄而:頃刻間,不久。(57百千):概數,極言其多。(58)間(jiàn):夾雜。(59)力拉:象聲詞,摹寫房屋倒塌時的劈哩啪啦聲。(60)崩:倒塌。(61百千)齊作:“百千”后省略中心詞“聲”。作:興起,發出。(62)又夾百千求救聲:“百千”后省略中心詞“人”。(63)曳(yè):拉。(64)許許(húhǔ):象聲詞。(65)所應有:應有的。(66)無所:沒有什么。(67)雖:即使。(68)其:那些。(69)—:全部,一切。(70)端:與下文的“處”互文,都是“處”的意思。(71)名:說出,名詞用如動詞。(72)于是:在這時。是,這(時)。(73)色:臉色。(74)席:座席,座位。(75)奮袖:捋(1uó)起袖子。(76)股:大腿。(77)戰戰:顫抖的樣子。(78)幾(ji):幾乎。(79)走:跑,這里是逃跑的意思。(80)群:眾多的,這里是“各種”的意思。(81)響:回聲,這里泛指聲音。(82)畢:全都.(83)絕:滅,消失。(84)之:指口技藝人坐的地方。
[譯 文]
京城有個擅長口技的人。(有一次),正值(某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大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寬的)屏幕,(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幕里面,(屏幕里不過)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賓客們圍著屏幕坐著。只聽屏幕中醒木拍了一下,全場頓時鴉雀無聲,沒有一個敢喧嘩的。
遠遠聽見幽深的小巷里的狗叫,(接著)就(聽見)有個女人被驚醒,打哈欠伸懶腰,(又聽到)他的丈夫說夢話。過了一會兒,小孩醒了,大聲啼哭起來。丈夫也醒了。那女人拍著孩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奶頭還在哭,那婦人一邊拍著孩子,一邊哼唱著哄孩子睡。(接著)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沒完沒了。在這時候,女人手拍孩子聲,嘴里的哼唱聲,小孩子含著奶頭的哭聲,大孩子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聲音,都同時發出,各種聲音無不維妙維肖。滿座的賓客,沒有不伸著脖子,歪著頭,露著微笑,默默地贊嘆的,都認為妙極了。沒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了起來,那婦人拍孩子也越拍越慢終于停止。隱隱約約地聽見有老鼠作作索索地響,(接著)盆罐之類被打翻了,(又聽見)那婦人睡夢中在咳嗽。(這時)客人們的心情才稍微輕松了些,漸漸地都坐正了。
忽然有一個人大喊“起火了!”(接著)那丈夫也起來大喊,那女人也起來大喊。兩個孩子齊聲大哭。不一會兒,千百個人(都在)大喊,千百個孩子(都在)哭,干百條狗(都在)叫。中間夾雜著房屋劈哩啪啦的倒塌聲,著火的嗶嗶剝剝聲,刮風的呼呼聲,千百種聲音,一齊發出;還夾雜著千百人的呼救聲,扒房子的呼喊聲,搶奪(財物)聲,潑水聲。凡是(起火時)所應有的聲音,無不盡有。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個手指,也不能把那些聲音一一指明;(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里有—百個舌頭,也不能把那些聲音一一說清。在這時,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臉變了色,都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腿發抖,差點要爭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音全部消失了。撤去屏幕—看,(只有)一個人、—張桌子、一把椅子、—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鑒 賞]
這篇精采的記敘文再現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一次絕秒的口技表演,贊揚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文章首先交代表演的準備和氣氛,突出交代了道具的簡單,為下文記敘表演作了渲染和鋪墊。然后,重點記敘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的反應。依次寫了由兩個聲響場景。第一個場景,表演的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到睡的過程,人們似乎發現,有點不正常的跡象,然而未能確定,又進入了夢鄉。第二個場景,是失火與救火,由剛才的靜再轉到動。聲響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緩到急,由微弱到喧鬧,由可辨到不可辨,錯綜復雜,高潮迭起,而又井然有序,層次分明。文章最后寫表演結束時的情景,再次突出道具之簡單,既照應了文章的開頭;又突出了表演者的技藝全在一“口”,的確不凡。
作者在著力描寫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的同時,十分注意描寫聽眾的心理和動態,用來證明演出的效果,映襯表演者技藝的妙絕。這種把正面描寫同側面烘托結合起來的表現方法,能夠使描寫細致生動,更逼真感人。
上一篇:《勾踐滅吳(節選)》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詠雪》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