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尹昌龍
短篇小說。作者何立偉。發表于《人民文學》1984年第10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敘述了一對少年在沙灘上玩耍的過程和感覺。七月的河灘上,空空蕩蕩的,顯得寂寞和蒼涼。天空中沒云,又沒風,只有嘶嘶的蟬鳴。遠遠地,兩個少年從河灘上走過來。一個白皙,一個黝黑。他們走累了,便坐下來歇憩。河堤上開遍了或紅或黃的野花。白皙的少年是在城里長大的,在外婆的臂彎里度過了浪漫的童年。忽然一天,外婆離開他回到鄉下。現在他利用假日來看外婆。黝黑的少年是他鄉下的伙伴。今天外婆給了他們一人一只大竹籃,讓他們到河邊上去玩。他們開心地扯霸馬草,采馬齒莧,然后用彈弓朝河心射石子。白皙的少年夸耀自己學過的知識,可又忘了黑黝的少年是他鄉下生活的老師。他們開始比賽著劃水,黑黝的少年比白皙的少年要自在得多,他們玩得真快活。他們發現在綠生生的水邊,有兩只雪白、雪白的水鳥。它們恩恩愛愛的交喙,相互摩擦著長長的頸子,兩個少年被這美麗的景象征服了。他們靜靜地伏在草里頭覷著,生怕動一動會破壞了這畫面。可這時,村里的鑼聲響了,下午開斗爭會。鑼聲驚飛了水鳥,它們從水里滑起來,飛走了。通篇小說幾乎沒有什么情節。作者刻意表達的似乎是美的感受、美的心境和美的自然,充滿了詩情畫意。小說很善于寫感覺,如,形容笑聲:“清脆如葡萄”;形容野花:“一盞盞如歌的燦爛”,等等。這種感覺的制造與作者對通感的運用有關。作者善于把動和靜、聲和貌在感覺中加以溝通。小說結尾寫水鳥驚飛:“從那綠汪汪的水里,雪白地滑起來,悠悠然悠悠然遠逝了。”作者在色彩的反差里,寫色彩的滑動,細致而生動。小說的結尾富有象征意味,作者以自然景物的美、少年心靈的美、自然的寧靜、少年的純真來對比社會的動亂。鳥被驚飛了,暗示動亂年代美的被破壞。小說的語言富有感覺性,充滿了美和詩意,對形象和畫面的聲色描繪準確、生動。
上一篇:陳敬中《白色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白雪的贊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