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風行草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風行草偃:fēng xíng cǎo yǎn
詞源: 《論語·顏淵》 :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詞由: 有一次, 季康子向孔子問行政的道理, 說:“現在的老百姓壞的多, 不殺他們幾個他們便沒有畏懼。如果多殺他幾個無道的人, 使老百姓懼怕, 那么就都會改邪為正了, 你看怎么樣?”孔子回答說:“你為什么非要開殺戒不可呢? 其實只要你自己想好, 那么百姓就自然都會好了。因為做官的是君子,他的位分就好比是風,做百姓的是小人,他們的位分就譬如是草,草上加了風,那是必定要被壓倒的。”
詞義:風吹在草上,草隨之倒伏。偃:倒伏。舊喻以德化民民無不化。
書證:《周書·武帝紀上》:“斯則風行草偃,從化無違。”宋·陳亮《又癸卯秋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于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
上一篇:成語《顧曲周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饑不擇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