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的解釋|齒的意思|“齒”字的基本解釋
“齒”字在甲骨文中原本是個象形字,像張開嘴露出的門牙形狀。由于當時的字形寫法不固定,一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所以“齒”字形狀像門牙,有的是上下門牙都畫上的,也有的只畫上邊或只畫下邊的,畫出的牙齒多少也不一,但大都形象地表現出牙齒的樣子。金文中象形的牙齒有所變異,而且有的字形還在上部加了聲符“止”,演變成了形聲字。到了楷書繁體字中,“齒”字表意符的四個尖形門牙變得像四個小人;到了簡化字中則像一個小人(齒),完全看不出像牙齒了。
“齒”的本義是門牙,泛指牙齒。成語“唇亡齒寒”的意思是,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系緊密,彼此牽連,利害相關。在“唇亡齒寒”這個成語的背后有一段給人以警示的歷史故事。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虞國和虢國是同姓國,也是挨得很近的鄰國,虞國和虢國又都與晉國是鄰國。魯僖公五年,晉獻公想攻打虢國,卻擔心虞國會幫助虢國,影響自己取勝;如果改為攻打虞國,也擔心虢國去幫助虞國,自己仍然難以取勝。于是他就派大夫荀息送給虞公一乘四匹的千里馬和一對最名貴的玉璧,希望虞國給晉國讓路攻打虢國。虞公看見千里馬和名貴的玉璧,就答應了晉國的請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規勸虞公說:“俗話說,‘唇亡齒寒’,晉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虞國和虢國,是因為虞國和虢國好像嘴唇和牙齒的關系一樣,緊緊地挨在一起,如果虢國不保,接著就將有災難落在虞國了。所以虞國不能答應晉國的要求。”可是虞公因貪圖晉國的賄賂,最終沒有聽取宮之奇的忠告,還是讓晉國帶兵通過虞國去攻打虢國。結果,當晉軍滅掉虢國之后,便回來把虞國也滅掉了。這一歷史記載給人以啟迪,“唇亡齒寒”的成語在后代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經久不衰。
現今使用的成語中還有“馬齒徒增”的說法,其中的“齒”指的是年齡,因為牛馬幼小時一年長一顆牙齒,可根據牙齒數目計算牛馬的歲數,也引申指人的年齡,因此人們常常用“馬齒徒增”來謙稱自己雖然年齡增長了,卻沒有什么作為。在《西廂記》中也有用“齒”表示人的年齡的敘述。比如:“生因問鶯齒,夫人曰:十七歲矣。”是說張生詢問鶯鶯的年齡,夫人說,鶯鶯十七歲。另外“齒”字還因牙齒為依次排列的形狀而引申出并列的意義,“不齒”就是不與一起并列,表示極端鄙視的意思。“啟齒”是開口說話的意思,因為上下門牙一分開,嘴也就張開了。“何足掛齒”的意思是不值得掛在嘴邊,也就是說不值得提起。
“齒”與“牙”在最初造字的時候表示的意義是有明確分工的,“牙”字是槽牙上下對合的象形,原指口腔內的槽牙,與“齒”字原指門牙不同;在后代的使用中“牙”和“齒”都可以泛指牙齒,包括了門牙和槽牙。在現代漢語中“牙”和“齒”組成為雙音節詞“牙齒”,共同表示牙齒的意義;而“牙”在單用時也可表示牙齒的意義,如“牙不好”,“掛牙科”中的“牙”不僅僅是指槽牙,也包括門牙在內;“齒”字在現代卻很少單用。
上一篇:雞的解釋|雞的意思|“雞”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世的解釋|世的意思|“世”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