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脛而走》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不脛而走的拼音:bù jìnɡ ér zǒu
解釋 脛:小腿。本義表示沒有腿卻能跑動。后用來形容事物傳播迅速,風行一時。
出處 東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盛憲,字孝章,東漢三國時期吳地的名士,和孔融是好朋友。孫權的哥哥孫策平定東吳后,把對自己構成威脅的英雄豪杰一一鏟除。盛憲曾任吳郡太守,在當地很有名望,影響力不小,因此孫策對他非常忌憚。孔融作為好友,時時為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
于是有一天,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力推薦盛憲,希望曹操招納他。孔融在信中寫道:“曹公您致力于匡助和恢復漢室,拯救漢家行將滅絕的宗廟社稷。而拯救漢室的方法,實質在于求得賢士。因為人們的愛好,珠寶玉器即使沒有腿腳,都能自己到來。何況賢人自己有腿腳,只要真心求賢,哪能得不到呢?如今海內名士,凋零衰落,只有會稽的盛孝章還活著。但孝章現在被孫策壓制束縛,妻兒也不在身邊,孤單危險,憂愁困苦時刻伴隨著他,假如憂愁能讓人損傷的話,他恐怕都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假如曹公您能派一位使者,拿著您的征召命令,那么不但可以為自己招來一位賢士,而且可以成全我們的朋友之道。”
曹操采納了孔融的意見,征召盛憲為騎都尉,但命令尚未到達,盛憲就被孫權殺害了。
近義 不翼而飛
反義 鮮為人知
例句
白居易的詩文淺近平易,就連老人和小孩子也都喜歡誦讀。因此不脛而走,傳遍天下。
上一篇:《不求甚解》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不足掛齒》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