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無敵
【釋義】沒有任何力量可與之匹敵,形容無往而不勝。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并在許昌建立都城,以漢獻帝的名義發(fā)號施令。在削平了呂布的割據(jù)勢力后,又威脅孫權把兒子送到許都做人質。
孫權不知該怎么辦,便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對策。面對勢力強大的曹操,許多官員都不知所措,左右為難。
孫權的主將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送人質,并力勸孫權不要屈服于曹操。他說:“現(xiàn)在孫將軍繼承了父兄開創(chuàng)的偉業(yè),應該實現(xiàn)他們的遺愿。我們統(tǒng)轄著江東六郡的廣大地區(qū),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chǎn)富饒,兵精糧足,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我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奮發(fā)圖強,那么,力量所達到的地方?jīng)]有任何力量可與之匹敵。如果送去人質,我們只能聽從曹操擺布要挾,這就等于向他稱臣了。”
孫權的母親認為周瑜見解獨特、合理,囑咐孫權按周瑜的意見行事。孫權本來就不愿把自己的兒子送給曹操做人質。聽了周瑜的分析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毅然拒絕了曹操的要求,決心與曹操對抗到底。
上一篇:《悔過自新》釋義與出處
下一篇:《拋磚引玉》釋義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