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備無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有備無患:yǒu bèi wú huàn
詞源: 《尚書·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 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詞由: 公元前五四二年, 十二個國家準備聯合起來攻鄭。鄭國便向最強大的晉國求和。晉國答應了, 鄭國也隨之解危。鄭國感恩晉國, 就送去了幾個樂師、一部分樂器和十六名歌女。晉君把所贈的一半賞賜給有功的大夫魏絳,并說:“你讓我同戎狄和好,以安定中原各國。八年之中,九次召集各國諸侯, 我們和各國諸侯的關系象音樂一樣的協調。現在讓我同您共享鄭國贈送的禮物。”魏絳辭謝說:“同戎狄和好,您做了許多國家的盟主, 這是您的才能, 也是大家的功勞, 我個人有什么力量呢?不過, 我希望您在享受快樂的時候, 能夠考慮到國家以后的事情。《尚書》里說:‘當您在安定的時候, 應當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危難,能這樣考慮就會作好應付的準備。’”晉君說:“你的勸告,我一定接受!”
詞義: 事先有準備, 就可以避免禍患。患: 禍患, 災難。
書證: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李斯預戒汶上百姓, 修堤蓋房。不三日, 果然天降大雨,汝水泛濫, 魯民有備無患。”清·曾樸 《孽海花》 第二十回:“經這一番布置, 使西邊有顧忌, 也可有備無患了。”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但是開始準備的時機問題, 一般地說來, 與其失之過遲,不如失之過早。因為后者的損失較之前者為小, 而其利益, 則是有備無患, 根本上立于不敗之地。”
上一篇:成語《曲高和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望洋興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