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竊符救趙
【溯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嬴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
【釋義】
比喻非常時刻,用非常的方式、計謀達到目的。
【故事】
公元前258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同時,魏安釐王也派晉鄙為大將,率領十萬大軍,共同去救趙國。
秦昭襄王聽到魏國和楚國發兵去救趙國,就派人去對魏安釐王說:“邯鄲早晚得被秦國打下來。誰要去救,我就先打誰!”
魏安釐王嚇得連忙派使者去追晉鄙,叫他先駐扎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趙孝成王催魏安釐王快點兒進兵救趙,平原君也給魏公子信陵君寫信。信的大意是:邯鄲萬分危急,敝國眼看快要亡了。您姐姐(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黑天白日地哭著,公子也得替您姐姐想一想啊!
信陵君接到了這封信,再三央告魏安釐王叫晉鄙進兵。魏安釐王始終不答應。于是,信陵君預備了車馬,決計去跟秦軍拼命。他門下的一千多個門客也愿意跟著他一塊兒去。路過東門,信陵君下車去跟他的朋友、守門人侯生辭別。侯生冷淡地說:“公子保重。我老了,不能跟您一塊兒去。”信陵君向他告別后就走了。走不多遠,信陵君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侯生連一句體貼的話都沒有,便忍不住再回去問問。
侯生見信陵君回來了,就說:“我料定公子準得回來。”
信陵君說:“我想我一定有得罪先生的地方,特地回來請先生指教。”
侯生說:“公子現在就這么上秦國的兵營里去,正像綿羊去跟狼拼命,不是白白去送死嗎?你想想,咱們大王最寵愛的是如姬。當初如姬的父親被人害死,還是公子叫門客去給如姬報的仇,把仇人的腦袋給她送了去。如姬為了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她就是替公子去死,也甘心情愿。公子只要請她把兵符偷出來,你拿了兵符去奪取晉鄙的軍隊,這樣才能跟秦國打仗。”
信陵君被侯生提醒了,就去跟如姬商量。如姬當晚就把兵符偷了出來交給信陵君。信陵君拿著兵符再上東門去跟侯生辭別。侯生說:“我的朋友朱亥,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力士。要是晉鄙不把兵權交出來,公子就叫朱亥殺了他。”
信陵君帶著朱亥和一千多個門客到了鄴城見了晉鄙,對他說:“大王特地派我來接替將軍。”說著,就拿出兵符驗過。可晉鄙起了疑心,他說:“這軍機大事,我還得奏明大王……”他的話還沒說完,朱亥從袖子里拿出一個四十斤重的鐵錘,沖著晉鄙的腦袋一砸,晉鄙的腦袋被打得粉碎。
信陵君拿著兵符給將士們下令:“父親和兒子都在軍隊里的,父親可以回去;哥哥和弟弟都在軍隊里的,哥哥可以回去;獨子可以回去養活老人,有病的或者身子弱的,也可以回去。其余的人都跟我去救趙國。”
信陵君重新編排隊伍,總共有八萬精兵。他指揮這八萬將士向秦國的兵營沖殺。秦將王龁沒想到魏國的軍隊會突然來攻打,手忙腳亂地抵抗了一陣。平原君也開了城門,帶著趙國的軍隊殺了出來。兩邊夾攻,打得秦國的軍隊就像山崩似的迅速潰敗了下來。
多少年來,秦國都沒打過這樣一個大敗仗,秦昭襄王趕緊下令退兵。
趙孝成王親自到魏國兵營來給信陵君道謝,說:“全仗公子救了趙國!”信陵君也謙遜了一番,但他不敢再回國,就把兵符和軍隊交給魏國的將軍帶回去,自己留在趙國。
【智慧語林】
信陵君竊符救趙,實際上是為了維護六國的利益。六國唇齒相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信陵君救趙雖然從主觀動機上說,為的是憐“姊”,但是,在客觀效果上是“卻秦存趙”,遏制了秦吞六國的野心,信陵君竊符,是“義勇”的表現。相反地,如果六國的國君都像魏王那樣,在強秦面前“恐”而“持兩端以觀望”,甚至于“賂秦”,那么“從散約離”,喪權辱國,那才叫不仁不義。
上一篇:移花接木典故故事|移花接木釋義
下一篇:管窺錐指典故故事|管窺錐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