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言過其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言過其實:yán guò qí shí
詞源:《三國志·蜀志·馬良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言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詞由:三國時,蜀國的參軍馬謖,從小熟讀兵書,遇事很有見地,深得諸葛亮的器重。可是,先帝劉備死對他另有看法。他在白帝城臨死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論夸張而超過了實際才能,千萬不要重用他。”諸葛亮聽了,卻不以為然。有時候,他跟馬謖說起用兵打仗的事,從白天一直能聊到黑夜。公元二二八年,諸葛亮親自帶兵去攻打祁山,派馬謖做主將帶領(lǐng)兩萬多人馬去守要塞街亭。萬萬沒有料到,馬謖竟專斷獨行,不聽副將王平勸告,將軍隊駐扎在不利于作戰(zhàn)的山頂上,結(jié)果被司馬懿的魏兵團團圍住,遭到慘敗。街亭一丟,諸葛亮只好罷兵撤回漢中。為嚴(yán)肅軍紀(jì),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并自責(zé)道:我不及先帝(劉備)知人之明。
詞義: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實:實際。后多指說話夸大,不合實際。
書證: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回:“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言過其實,你好知道他們各人要擺各人的架子。”清·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第二回:“怎么外官這們利害,咱們在京里看御史們的折子,總覺言過其實,若象這樣,還有天日嗎?”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那時的事,我以為即使在《阿Q正傳》中再給添上一混成旅和八尊山炮,也不至于‘言過其實’罷。”
上一篇:成語《見怪不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諱疾忌醫(y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