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足食足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足食足兵:zú shí zú bīng
詞源:《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詞由:春秋時孔子有個得意門徒叫子貢(姓端木,名賜)。有一次,他向孔夫子求教如何當個好官、治理好百姓的道理。孔子說:“這不外乎有富足的糧食供百姓生活,有充足的軍隊保衛國家,還有講究信用。”子貢又問:“世界上的事情很復雜,如果遇著不得已的時候,要去掉您所說的三件中的一件,那該先去哪一件?”孔子答道:“去掉武備的兵。”子貢又問:“倘再有必不得已,還要去掉一件,那怎么去?”孔子又答道:“只好去掉倉庫里的糧食。這當然要餓死人的,但如果當官的不講信義,連立在人世也不能了!”這時子貢明白了取信于民乃是立國行政的根本。
詞義:有富足的糧食和有充足的軍隊。食:糧食,食物。兵:武器,這里指代軍隊。
書證: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三國志·蜀志·蔣婉傳》:“亮數外出,婉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
上一篇:成語《走馬章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跋前躓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