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的解釋|寢的意思|“寢”字的基本解釋
寢是一個會意字,它的上部和左右像有頂有墻的房屋之形,后來成為寢的部首寶蓋頭;里邊的部分很像掃帚之形的“帚”字,又像一個人手舉掃帚在室內打掃房屋的樣子,所以寢的本義與房屋有關。君王與王后居住的宮室是“寢”的最初意義。
周代君王居住的宮室總稱為寢,也就是所謂的寢宮。根據用途和位置的不同,寢宮又分為路寢和小寢。路寢又叫正寢,是君王聽取大臣上書、處理事務的正堂;小寢又叫燕寢,是君王飲宴和睡覺休息的后宮。《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里寫道:“公薨于路寢。路寢者何?正寢也。”意思是說,魯莊公死在路寢,路寢就是正寢。周代認為君王、諸侯死在路寢才是死得正規(guī)。《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里寫道:“公如齊朝,……反,薨于小寢。”西晉學者杜預注:“小寢,夫人寢也。”意思是說,魯僖公從齊國回來,死在小寢,小寢就是后宮。后來人們又用正寢來泛指舊式住宅中的正堂,并長期保持了把臨終的老人移到正堂去的習俗。所謂“壽終正寢”的本意就是壽命終止在正寢里,也就是高壽老人善終地逝世在家中的正堂里。
君王所住的宮室叫做寢,由此引申,君王祖先神位所居的宗廟、所葬的陵墓也稱為寢。宗廟是君王、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祖廟,漢代的鄭玄解釋說:“前曰廟,后曰寢。”就是說宗廟的前邊部分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廟堂,廟堂后邊收藏祖先衣冠遺物的后殿就叫做寢。寢后來還指帝王陵墓中的正殿,或直接把安葬帝王的陵墓叫做寢陵。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寢”由本指君王居住的宮室擴大為指所有臥室的通稱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寢,臥也。”臥指躺臥,就是說,寢是供人躺下休息的地方。明朝張自烈在他的《正字通》里解釋說:“寢,凡居室皆曰寢。”這就是今天所說的寢室了。
寢是放床供人睡臥休息的房間,由此產生了躺在床上睡覺的意義。《論語·公冶長》里說:“宰予晝寢。”意思是說宰予這個人大白天躺在床上睡覺,后又泛指睡覺。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他的意思是,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廢寢忘食地去思考,但卻沒有什么收益,看來還是不如去學習。這是他對自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思想的進一步闡述。孔子曾經辯證地指出,只讀書不思考就會不知怎樣說話,僅空想不讀書就會不得其解。他強調思想來源于學習,而要想學有成果,就要靠勤思考、勤動腦,只有學思結合才是為學的正確方法。
寢雖然是在床上躺臥,但這既可以是躺在床上睡覺,也可是躺在床上休息,如成語“寢而不寐”、“寢食不安”中的“寢”,就是躺在床上卻沒有睡著。“寢”的這種躺臥休息的意義,又產生出止息、廢棄和隱藏的意義來。如把停止戰(zhàn)爭叫寢兵,把罷免官職叫寢免,把停止廢除叫寢廢,把隱匿隱藏叫寢藏,等等。需要說明的是,寢在現代漢語里已不單用,一般是用在成語或合成詞中,而且多用作書面語。
上一篇:宰的解釋|宰的意思|“宰”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寺的解釋|寺的意思|“寺”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