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中,寫三角戀愛的并不少見,但多為二男共爭一女。明末阮大鋮所作傳奇《燕子箋》,卻寫了一個諧趣橫生,讓人眼花繚亂的、一男二女的錯綜戀愛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唐朝。
一、發錯畫引出燕子箋
扶風書生霍都梁,與同鄉鮮于佶同去趕考。恰逢安史之亂即將爆發,朝廷推遲了考試日期。霍都梁便暫時住在舊相好華行云家中。華雖是青樓女子,但與霍都梁情意甚篤。一日,霍都梁展丹青,為行云畫了一幅像,還應行云之請,把自己也畫在了上邊。自然,他還題上了自己的姓名。
畫稿被送到了繆酒鬼那里去裝裱。可巧,禮部酈安道尚書家的小姐酈飛云也送了一幅水墨觀音來裝裱。這幅吳道子畫的觀音圖,是酈尚書的一位朋友送來的。誰知繆酒鬼的老婆喝醉了酒,發錯了畫。把水墨觀音發給了華行云,把春容圖發給了酈飛云。這才引出了燕子箋傳奇故事。
酈飛云小姐要供奉觀音,沒料到打開畫軸一看,畫上是一男一女。男的風流倜儻,女的帶笑含羞。更奇怪的是,畫上的女子,竟和自己一模一樣,連小丫環都錯以為畫上畫的就是酈小姐。從此,酈飛云記住了霍都梁這個名字。她時常把畫拿出來展玩,心中愈加欽慕畫上的翩翩少年。一日,看過畫后,酈小姐展箋提筆,寫下了一首〔醉桃園〕:
風吹雨過百花殘,香閨春夢寒。起來無力倚欄桿,丹青放眼看。揚翠袖,伴紅衫,鶯嬌蝶也憨。幾時相會在巫山?龐兒畫一般。”
詞箋剛剛寫好,就有一只燕子,樸楞愣飛下來,叨走了詞箋。這時,霍都梁正在江堤上漫步,見有一只燕子,口銜紙片飛來,盤旋前后,霍生覺得十分奇怪。紙片落在了江堤上,霍都梁趕去拾起來,見到了題有“韋曲飛云題”字樣的詞箋。從此,霍生也記住了“飛云”這個名字。
二、遭兵變情人多磨難
霍都梁與鮮于佶同去參加考試。霍都梁的文章作得花團錦簇一般,自然十分歡喜,遂與華行云靜候佳音。那鮮于佶卻是連字都不識幾個的人,考完后即去四處打點,花錢買通了一個管卷人,把霍都梁的編號與自己的編號掉了—個個兒。做賊心虛。鮮于佶生怕事后霍都梁會查問,便伺機陷害霍生。可巧,霍都梁病了,鮮于佶忙趕來探問。請來的駝背醫婆曾為酈小姐診過脈,見過春容圖,也知道燕子箋的事。霍都梁聽了醫婆的介紹,又驚又喜。驚的是天下竟有這般奇事,喜的是自己又多了一個知己。他告訴大家,他準備還掉燕子箋,換回春容像。
鮮于佶卻暗中高興,以為自己抓住了霍都梁的把柄。他串通了衙門里的捕役,鎖了駝背醫婆,到華行云家中追捕霍都梁。說他故意勾引大家閨秀,罪責難逃。霍都梁雖然沒被抓去,但也沒法再呆下去了。他含淚告別了行云,找他的老師去了。
安史之亂爆發了。在亂兵到來之前,華行云正在為霍生整理文稿。鮮于佶來了。他纏著行云向她求歡,被華行云嚴辭拒絕了。鮮于佶還在糾纏,他的店主東跑來告訴他,亂兵來了,快各自逃命吧!鮮于佶倉皇逃跑。華行云也被卷入了逃難的人流,但她始終不肯扔掉霍都梁的文稿。
亂兵來勢洶洶,很快就占領了長安城。酈飛云的父親去追隨明皇,酈飛云母女隨著難民四處奔逃。蠻兵過了是官兵,燒殺搶掠,無惡不做。飛云母女被沖散,小丫環梅香慘死在亂軍之中。這時,飛云遇到了駝背醫婆,兩個人繼續東躲西藏。
天雄軍節度使賈南仲率兵擊潰了安祿山的先頭部隊,士氣大振。賈將軍又傳令箭,對劫掠女子的官兵就地正法,決不留情。同時,特別優待難民中的大家閨秀。一經查實,即予蔭護。酈飛云報稱自己是禮部尚書酈安道的女兒,賈南仲大驚,因為他與酈安道是至交,酈飛云的水墨觀音像,就是賈南仲送給酈府的。待確信她就是酈小姐后,賈南仲馬上認飛云為義女,暫在軍中收養。
霍都梁逃走以后,很快找到了他的老師,經老師的推薦,他改名為卞無忌,到賈南仲處來作幕僚。
三、云娘雙雙受蔭護
華行云在逃難途中遇到了酈母。因為長得和酈飛云一樣,被酈母誤認為是親生女兒。華行云再三解釋,酈母才明白過來。于是,行云被酈母收為義女。幸喜得遇酈安道。暫時安下身來,但行云每時每刻仍在惦記著霍都梁。
化名為卞無忌的霍都梁,向賈將軍提議,遣書斥賊,指陳大義,瓦解亂軍內部,賈南仲十分贊賞,依計而行。安祿山之子安慶緒遂起殺機,派人殺死了安祿山。群賊無首,成了烏合之眾。賈南仲乘勢反攻,所向披靡,“卞無忌”在軍中也累次升遷。
賈南仲見酈飛云隨軍不便,“卞無忌”又如此英武,遂決意撮合二人。因處戰亂之中,想日后酈兄也不會見怪。酈飛云因為還在惦記著霍都梁,便推說時值災亂,父母生死未卜,而婉言拒絕,但經不住賈南仲再三派人說合,遂應了這門親事。
霍都梁本以為自己隱姓埋名,在賈南仲處無人知曉,因此十分自在。只是經常惦念著行云。聽賈南仲說要將小女兒嫁給他,不免大吃一驚。想到自己曾和華行云對香盟誓,愿白頭到老,霍都梁不假思索地回絕了。他說:“只是小生曾與曲江女子,舊有姻盟,怎好頓改初心,辜彼夙約?”
賈南仲想了一下,便道,兵荒馬亂,華行云是死是活,尚不知曉。況且,日后訪得這個人來,我的女兒與她不分大小,一律稱呼就是了。這樣,“卞無忌”才同意了這門婚事。
霍都梁只道娶的是賈小姐,酈飛云去只道嫁的是卞參軍。及至進了洞房,二人都吃驚不小。霍都梁以為是華行云被迎進了洞房,酈飛云也覺得十分奇怪:眼前這個人,怎么和春容畫上的男子一模一樣?
第二天,駝背醫婆來看小姐,卻驚奇地發現和新娘對坐的是霍都梁。夫妻二人這才明白過來,原來卞參軍就是霍都梁。賈小姐就是酈小姐。霍都梁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燕子箋,酈飛云也取出了美麗的春容畫。兩個人自然是更加恩愛了。
四、功成名就大團圓
妖氛漸清,天下太平,朝廷發榜取士。鮮于佶靠倒換名號,居然騙得了頭名狀元,還大模大樣地到酈府來見主考官。酈安道見了新科狀元,豈不歡心?就有意把義女華行云許配給他,于是和夫人及行云商量。華行云一聽新科狀元是鮮于佶,心里好生奇怪。便問酈安道說,這個鮮于佶是個白丁,怎么能取了狀元?酈安道聽了老大不高興,說你個女孩家,怎么知道鮮于佶是白丁?況且,他的七篇文章做得花團錦族一般,怎么會是白丁?說著,他拿出了朱卷給老夫人和華行云看。華行云看了便說,這卷子上的文章不是鮮于佶寫的,是我表兄霍都梁寫的。酈安道不信,華行云就把自己拼著性命保存下來的霍都梁文稿拿給義父看。酈安道這才有些相信了。于是借請新狀元寫文章為名,試探鮮于佶的根底。鮮于佶連題目都認不下來,知道自己泄了底。想跑吧?到處都有人看守。最后總算從酈府的狗洞里爬出來,逃了性命。
酈安道來拜見賈南仲,見到了愛女,驚喜交加,又見賈南仲替自己選的女婿一表人材,文武兼備,十分歡喜。這時,衙門來人報告,說朝延命補上霍都梁的新狀元,同時緝捕鮮于佶。酈安道介紹了事情原委,又說了鮮于佶如何刁頑虛偽。酈飛云馬上激動地告訴大家:卞無忌就是霍都梁。霍都梁于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講了一遍。酈安道聽后說,哦,我想起來了,我家中還有—位你的表妹,是我們老夫妻倆在戰亂中收養的義女,鮮于佶的事就是她幫著查出來的。霍都梁覺得納悶,自己哪來的這么位表親?酈府把二小姐送到了賈府,華行云與霍都梁相見,禁不住抱頭大哭。賈南仲和酈安道聽了原委,不禁哈哈大笑,擊掌稱奇。華行云卻覺得有些委屈,她責怪霍生不該忘了舊盟,招贅朱門。霍都梁忙勸行云不要傷心,并說起二人盟誓時,曾約定日后見到燕子箋題箋人,一定圓成好事,以及賈南仲曾答應過的,二位小姐共事一夫,不分大小的話。大家這才高高興興,共賀團圓。
但是到了該誰穿戴鳳冠霞帔時,二位小姐又發生了爭執。按慣例,只封一位誥命夫人。酈飛云說自己是名媒正娶,本該自己封誥才是。華行云說自己早已和霍都梁有盟誓,封誥命夫人的該是自己。二人正在賭氣,朝廷送的冠服到了,鳳冠和霞帔都是兩套,這才最終成全了大團圓。
五、瑕瑜互見《燕子箋》
《燕子箋》問世以后,聲動一時,洛陽紙貴。近人吳梅介紹說:“弘光時,曾以此曲供奉內廷,一時朱門綺席,奏演無虛日,是以大江南北,膾炙人口也。”就連那些看不起阮大鋮的人格,在政治上反對他的人,也不能不承認這是一部成功之作。據邵長衡《侯方域傳》記載,當時復社文人如侯朝宗等人,一面看《燕子箋》演出,極力稱贊此劇,一面又對作者阮大鋮“戟手罵詈不絕口。”《燕子箋》風靡一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阮氏苦心經營,十分注意藝術形式上的雕琢。特別是曲詞的寫作,更是十分精致。以至明末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有“句句出色,字字出色”之嘆。《曲欄閑話》也話它“圓海詞筆,靈妙無匹”。比如,第十一出《寫箋》中有:
春光漸老,流鶯不管人煩惱。細雨窗紗,深巷清晨賣杏花。眉峰雙蹙,畫中有個人如玉。小立檐前,待燕歸來始下簾。
有學者認為,這—首《減字木蘭花》就深得晚唐詞人三味。
除了語言上的成就外, 《燕子箋》的人物塑造也是比較成功的。霍都梁出身名門,并無世俗偏見。他對華行云一往情深,就是對鮮于佶,他也以一片赤誠相待.他多才多藝,集文才武略于一身,考場奪魁,戰場立功,情場得意。在這個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對于功名利祿的熱望。霍都梁與華行云的關系沒有落入始亂終棄的結局,這也體現了作者畢竟生活在明清之際,時代也在這個為士人所不恥的人身上打下了烙印。
與霍都梁相對立的人物是鮮于佶。這個人雖混跡于學子之間,其實不學無術。他連年去應考,卻不識幾個字。他為人陰險狡猾,不講朋友義氣,是當面說好話,背后下毒手的角色。吳梅先生甚至認為,“此劇之妙,在鮮于佶……”
《燕子箋》在謀篇布局、關目照應等方面也很見功力。
但是《燕子箋》畢竟算不上第一流的作品。
首先,是它的思想內容有些問題,格調不高。霍都梁雖不同意和“賈小姐”成親,畢竟還是攀上了這個高枝。尤其是劇中對于一夫二妻的設置,雖有時代的局限,但也反映了作者阮大鋮的生活情趣。大團圓的結局,又使它落入了才子佳人的俗套。尤其是《誥圓》一出戲里,兩位云娘為爭奪誥命而鬧得不可開交,更使之顯得庸俗。
其次,作者過分的雕琢,刻意求工,反而削弱了作品的藝術力量。例如,過于追求情節沖突的巧合,就給人以虛假的感覺。華行云與酈飛云生得一樣,以致酈老夫人都會認錯,這已屬奇事。酈飛云落入亂軍之中,正好遇到了父親的至交,華行云正巧被酈安道夫婦所收養。霍都梁去找自己的老師,恰好賈南仲處正缺幕僚……而且,燕子銜箋而又送箋的情節,也因為沒有比較扎實的情節做鋪墊,因而顯得突兀和荒誕。讀者或觀眾可能寧愿相信梁祝化蝶,而不愿相信燕子傳箋。梁祝化蝶乃是精誠所至,燕子銜箋則純然是為了情節的需要,且帶有些宿命的味道。
六、尋根探源說寄托
張岱《陶庵夢憶》中說:“阮大鋮所編諸劇,罵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詆毀東村,辯宥魏黨。”但自它問世以來,人們對《燕子箋》是否也有寄托,從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吳梅先生認為《燕子箋》是沒有寄托的。也有很多人支持張岱的說法。《曲海總目提要》中說:“劇中霍都梁,大鋮自寓,妓女華行云以比崔呈秀,貴家女酈飛云以比東林。意謂朱門與青樓一樣,暗詆東林,而己未偏著一黨也。以燕子銜箋,比楊繼垣代奏己疏而獲罪。都梁入節度使賈公幕,改為卞無忌,大鋮自比一入馬士英幕,便可無忌憚矣。”莊一弗先生的《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也說:“劇中鮮于佶假狀元奸遁事,似指沈同和。”《螾廬曲談》中也說:“或云圓海作此本以刺倪鴻寶。”
說到《燕子箋》的寄托問題,就不能不交代一下作者阮大鋮。阮大鋮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祖籍安微懷寧,生于公元一五八七年(明萬歷十五年),卒于公元一六四七年。二十九歲舉進士。因諂事閹黨魏忠賢,為東林士人所不齒。崇禎元年,被任命為光祿卿,次年因魏忠賢案發而被貶為平民,匿居南京。一六四五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楨帝吊死煤山,鳳陽總督馬士英擁立福王于南京,建立了南明王朝。阮大鋮因與馬士英有舊誼,遂被起用,累官至兵部尚書。這時,阮立意報復復社及東林黨人。清兵南下,阮大鋮乞降,協助清軍進攻仙霞關,死于此次戰斗。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傳》。
阮大鋮和清初李漁屬于同一類型的人,論人品,實難恭維,但卻是琴棋書畫、詩文歌賦無所不通的才子。阮大鋮有很深的文學修養,精通曲律,通曉舞臺演出的各項技藝,家中還蓄養戲班。這些,為他的戲曲創作準備了良好的基礎。
《燕子箋》大約是作于阮大鋮被罷官,匿居南京的那段日子里。當時他遭到清流的非議,閑居無聊,于是閑門謝客,蓄養聲伎,在家自編自導,敷衍成了此劇。就當時的具體情況看《燕子箋》中有所寄托,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形象大于思想,”不管《燕子箋》中是否有所寄托,其中的人物,其中的故事,畢竟不僅僅傳達作者對東林黨人的怨恨。它們已經成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組成部分,已經具有了獨立的欣賞價值。
上一篇:《紅樓夢影寶黛情》愛情文學賞析
下一篇:《絕代佳人曠世才》愛情文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