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跋前躓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跋前躓后:bá qián zhì hòu
詞源: 《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 狼跋其尾, 載疐其尾。載跋其胡。公孫膚, 公孫碩膚。赤舄幾幾。德音不瑕。”
詞由: 《詩經·豳風·狼跋》是一首諷刺詩, 詩人將不勞而獲, 靠搜刮民脂民膏養肥了自己的統治者比做老狼, 嘲笑他步態丑笨,進退困窘。詩的大意是: 老狼踩著脖子底下耷拉皮, 老狼踩著它的長尾巴, 又把它的尾巴踩。又踩著脖子底下皮耷拉。這位公孫大肚皮呀, 這位公孫大肚皮呀, 穿著大紅勾勾鞋, 他的名聲可不佳。
詞義: 老狼往前走就會踩著它的胡(下巴下面垂著的肉),往后退又會被尾巴絆倒。跋:踩,踐踏; 躓(疐):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書證:唐·韓愈《昌黎先生集·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 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 動輒得咎。”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無事之時, 望影藏匿, 跋前躓后,日不聊生。”
上一篇:成語《足食足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車過腹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