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行若狗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行若狗彘:
詞源: 《墨子·耕柱》:“子夏之徒問于子墨子曰: ‘君子有斗乎?” 子墨子曰: ‘君子無斗。’ 子夏之徒曰:” ‘狗豨猶有斗, 惡有士而無斗矣?’ 子墨子曰: “言則稱于湯、文, 行作譬于狗豨,傷矣哉!’
詞由: 有一天, 子夏的學生文子問墨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還有和人家爭斗的事嗎?”因為墨子的主張是“非攻”。墨子回答說:“沒有”。文子當然不同意他的說法, 因為他的老師是孔子的學生, 聽了墨子的回答, 就反問說:“豬與豬還有爭斗,人與人怎么能沒有爭斗呢?”墨子聽了, 對儒家學說抱著一種蔑視的態度說:“這太叫人痛心了, 說的滿口是商湯、周文王, 可做的卻同豬一樣, 這真叫人痛心啊!”
詞義: 行為同豬、狗一樣。彘:豬。比喻行為齷齪卑鄙, 不齒于人類。
書證: 漢·賈誼《論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 反君事仇, 行若狗彘。”明·李贄《三教舊儒說》:“陽為道學, 陰為富貴,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然也。”清·王鳳洲《綱鑒會篡·孝獻帝紀辛卯十六年》:“齊桓之行若狗彘, 管仲不羞而相之, 其志蓋以非桓公, 則生民不可得而濟也。”
上一篇:成語《蟲臂鼠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衣錦夜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