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是什么意思
【典源】《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今譯】 春秋時齊國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敵,曹劌自請協助指揮。兩軍在長勺交戰,魯莊公將擊鼓出兵,曹劌說:“還不行。”齊軍敲了三遍鼓后,曹劌說:“可以出兵了。”將齊軍打得大敗。戰后,莊公問曹劌原因,曹劌說:“打仗,憑的是一股勇氣。打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盛,第二遍就減退了,第三遍時勇氣消失殆盡。這時出戰,我軍勇氣正盛,敵人卻已衰竭,因而戰勝了他們。”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趁銳氣正旺盛時,一舉將事情完成; 也以“再鼓衰”、“三而竭”等指銳氣衰退。
【典形】 鼓難作、鼓增氣、屢鼓、三而竭、始鼓、一鼓氣、一鼓之雄、再鼓衰、作氣再三衰,吾衰鼓已再。
【示例】
〔鼓難作〕 宋·范成大《談白傅洛中老病后詩戲書》:“閑心灰不然,壯氣鼓難作。”
〔鼓增氣〕 唐·杜甫《雨》:“不可無雷霆,間作鼓增氣。”
〔屢鼓〕 宋·朱淑真 《送人赴試禮部》:“屢鼓莫嫌非作氣,一飛當自卜沖天。”
〔三而竭〕 宋·范成大《親鄰招集強往便歸》:“氣衰況復三而竭,心賞尤于四者難。”
〔始鼓〕 唐·韓愈 《雨中寄孟刑部》:“未來聲已赫,始鼓敵前敗。”
〔一鼓氣〕 唐·杜甫《寄岳州賈司馬六丈》:“萬方思助順,一鼓氣無前。”
〔一鼓之雄〕 唐·元稹《加陳楚檢校左仆射制》:“亦所以作萬夫之氣,增一鼓之雄也。”
〔再鼓衰〕 清·唐孫華《次和酬愷功院長見懷》:“君喜先鳴早,余慚再鼓衰。”
上一篇:一飯千金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