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求仁得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求仁得仁:qiú rén dé rén
詞源: 《論語·述而》:“(子貢)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詞由: 春秋時, 衛君靈公把兒子蒯聵驅逐出衛國。后來,衛靈公死了,國人就立蒯聵的兒子名輒的當了國君, 稱衛出公。那時, 蒯聵逃亡在晉國,聽到這個喜訊馬上回衛國,誰知他兒子輒竟去攔阻他, 生怕父親搶去國君的寶座。當時,孔子正在衛國, 他學生冉有、子貢都想聽聽夫子對這件事的看法。子貢問夫子道:“古時伯夷、叔齊兄弟兩人,為了繼承王位問題彼此推讓, 最后各自逃跑了, 這是些怎樣的人呢?” 孔子說:“這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兩個人,各自有沒有怨恨呀?”孔子又說:“他們都想一心一意求仁德的, 后來都得到了仁德, 還有什么怨恨啊!”子貢他們聽后, 出去告訴別人道:“夫子不是幫助衛出公的人!”
詞義: 想求仁德, 便得到了仁德。比喻理想、愿望實現了。
書證: 晉·阮嗣宗(籍)《詠懷》詩之六:“求仁自得仁, 豈復嘆咨嗟。”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真人俯思良久, 顧羅生笑曰:‘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 不能驅役鬼神, 預人家兒女事。”
上一篇:成語《水火之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汗牛充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