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三幕七場話劇。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集體創作,金山執筆。發表于《劇本》1958年6月號。該劇以軍閥吳佩孚血腥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二七慘案”為中心,有力地反映了1923年“二七運動”的革命斗爭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工人階級的反抗精神。劇作的成功之處,首先表現在它對“二七”運動進行了較高的藝術概括,從大量的史料中,選擇了幾個重要的情節勾畫出這場偉大斗爭的全貌,真實生動而又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如“壓道車事件”,反映了“二七”運動的時代背景,揭示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悲慘現實;“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一幕,正面展現了工人階級的斗爭力量,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與軍閥吳佩孚相互勾結、鎮壓工潮的丑惡嘴臉;“林祥謙就義”一場,則表現了工人階級前赴后繼、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該劇火熱而昂揚的基調與所表現的主題及題材是和諧而統一的,具有史詩般的藝術風格。其次,該劇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具有鮮明特色的人物形象,為中國當代話劇藝術人物畫廊增添了光彩。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對施洋、林祥謙的刻畫上。他們出身不同,個性迥異:一個熱情似火、口若懸河,一個沉默寡言、淳樸剛毅,然而他們卻相互理解、配合默契,共同領導了一場偉大的工人運動。劇作者把他們放在斗爭的尖端、風暴的中心來刻畫,在危急關頭展露他們性格的閃光點。另外對反面人物如白堅武、趙繼賢等人的描寫也入木三分、有血有肉。這些正反面主要人物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然而劇作者卻并沒有拘泥于歷史真實,而是在生活真實的前提下進行了藝術概括、加工與再創造,使之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意義。該劇以情節戲為中心,具有很強的戲劇效果;同時又力圖運用多種藝術手法豐富劇情,如在濃厚的悲劇氛圍中穿插一些喜劇性情節,在通俗曉暢的語言環境中糅進一些精美的詩句,使全劇顯得張弛有致、情深意濃。劇作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努力把握時代的生活節拍,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又輔以浪漫主義的某些手法,表達對理想境界及革命前途的樂觀瞻望。特別在最后一場,為表現林祥謙英勇就義的暗轉,施洋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林祥謙的塑像隨之徐徐轉動,幕后雄渾的獨白伴以悲壯的《國際歌》聲,長堤下降,江水泛著紅波,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詩情畫意的舞臺效果,為全劇烘托了氣氛,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該劇上演后,受到觀眾廣泛的好評,曾被改編為影片《風暴》。
上一篇:周裕國《紅色的十月》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紅花滿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