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晝·岑鼎》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齊攻魯, 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齊侯不信:“使柳季②云是,則請受之。”魯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③,信者亦臣之國④,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 臣所難也。”乃獻岑鼎。
——《劉子》
【注釋】
①岑鼎:魯國的名鼎。《韓非子》作“讒鼎”。②柳季:魯國有名的誠實、講信用的人。《呂氏春秋》、《新序》作“柳下季”,《韓非子》作“樂正子春”。③以鼎為國:古代把鼎看作立國的重器。④國:指立身的根本。
【意譯】
從前,齊國攻打魯國,要索取魯國的鎮國之寶岑鼎。魯國國君暗地里換了另外一只鼎獻給齊國,并向齊君請求訂立和約。齊君不相信魯君送來的岑鼎是真品,就說:“假如柳季說這是只真的岑鼎,那么我們就接受它。”魯君只能派柳季去齊國獻鼎。柳季對魯君說:“您把鼎看作立國的重器,而講求信用也是我立身的根本。現在您想破除我的立身之本,來保全您的立國之寶,這使我十分為難。”魯君聽了這番話,只得獻出岑鼎。
【解說】
柳季為曾子弟子,又被孟子贊為“信人”,其道德標準一以儒學為歸,恪守“信”的行為規范,也就是誠實,講信用。在柳季眼里,自然是以“信”為熊掌,以“岑鼎”為魚了。兩者擇一,便堅持保全“信”的聲譽,而不惜獻出真鼎了。柳季身為魯國子民,向齊國拱手獻寶,近乎吃里扒外,甚而有賣國之嫌。不過仔細分析,雖摻雜有柳季的個人動機,也仍不失為上策。齊軍壓境,形勢危急,拒不獻鼎已不可能。如以“他鼎”充岑鼎,柳季不愿當使者,齊君也不愿接受。即使暫時蒙混過關,假的也真不了,一旦泄露,齊國豈肯善罷甘休。依魯之國力,若能與齊國抗衡,也不至甘心獻寶、屈從請盟了。兩國打起來,弄不好魯國不但岑鼎難保,說不定連國也難保了。因此沒有了“信”,鼎同樣保不住。反之,守信獻出岑鼎,鼎是丟了,“信”仍在,國家也能得到暫時的安寧。萬一齊國得寸進尺,說不定還有看不慣的諸侯愿意幫幫這個講信用的國家。一個國家沒有堅強國力作后盾,在諸侯爭斗中弄巧作詭,很容易招來滅頂之災,因為不以信行天下,連弱小之邦也不敢和它結盟御強了。再者,在諸侯各國中獨享“信”的好名聲,連敵國也能認同,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信”,為了一保不住的岑鼎而丟棄,實在可惜。柳季利用這寶貴的“信”還可為魯國外交提供點服務呢。
【相關名言】
巧詐不如拙誠。
——韓非
禍莫大于無信。
——傅玄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日本·池田大作
上一篇:《呂不韋·賓卑聚自歿》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顏之推·巴豆孝子》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