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提綱挈領》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提綱挈領:tí gāng qiè lǐng
詞源:《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理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飱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詞由:戰國時代的荀子,經常給學生講學習的道理和方法。一次,有個學生問他:“老師,我自以為學習很用功,可不知為什么進步不快?”荀子說:“學習要抓住宗旨,才能貫通整體,就象提起皮袍領頭,抖擻一下,毛便多半順理了一般。”學生進而問道:“學習的宗旨是什么呢?”荀子接著說:“禮法是學習的宗旨。如果不抓住這個宗旨,一味空談《詩》、《書》,那是徒勞的。那就譬如用手指去測量河深,用戈矛去搗黍去殼,把錐子當筷從壺里夾飯吃。”
詞義:拉住魚網的總繩,提起皮袍的領子。綱:魚網的總繩;挈:拎起。比喻凡事都須掌握要領。亦作“提綱振領”。
書證:《宋史.職官志八》:"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回:“因此便想到一個提綱挈領的法子。”清·李漁《奈何天·憂嫁》:“要曉得婦德雖多,提綱挈領,只在一個順字。”五代·梁《匡國節度使馮行襲德政碑》:“×本尋源,提綱振領。”
上一篇:成語《掩耳盜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摩頂放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