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見危授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見危授命:jiàn wēi shòu mìng
詞源:《論語·憲問》:“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詞由:有一次,子路請孔子說說什么樣的人就是完全的人了。孔子說:“要有臧武仲那樣的聰明,孟公綽那樣的廉潔,卞莊子的勇力,冉求的才藝。有了這四個人的才質,再加上用禮去節制,用樂去調和,那就可以算是一個完全的人了。可是今天的完人,不必要做到這樣,只要見了利不是去追逐,而是想一想是否合乎義,見到國家危險就舍命求搶救,不要忘了平時說的人生諾言,這樣也就可算是一個完全的人了。”
詞義:看到國家有危難,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去解救。見危:見到國家處于危險境地;授命:獻出生命。
書證:清·推陰百一居士《壺天錄》:“慨自烽煙告警,見危授命,而盡力王事者,有幾人哉!”
上一篇:成語《裘馬輕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計無所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