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輕諾寡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輕諾寡信:qīng nuò guǎ xìn
詞源:《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詞由: 我國道家創始人老子, 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他主張絕圣棄智, 清靜無為, 幻想倒退到“小國寡民”的遠古社會。他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 揭示了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轉化, 但又把事物變化看成是循環往復的, 且忽視了轉化的條件。如他有一次說: 他有道者的作為, 又若無所作為。他辦事情, 又若無事情可辦。他玩味問題, 又若無問題可玩味。他把小事看成大事, 把少事看成多事, 用恩德報答仇恨。老子還強調要慎重行事, 他說: 人們輕易地答允別人要求的, 常常很少遵守信約。因為把事情看得容易的人, 往往會遭到困難。
詞義: 輕易許下諾言的, 往往不守信用。輕: 輕易、輕率。諾:許諾、答允。寡: 少。
書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但緩時日以待之, 吾家非輕諾寡信者。”
上一篇:成語《蹇人上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過猶不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