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的解釋|裳的意思|“裳”字的基本解釋
裳有兩個讀音。當它單獨使用的時候,讀chánɡ;當它和衣字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詞的時候,讀shɑnɡ,念成輕聲。
裳字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里寫作常。《說文解字》說:“常,下帬也。從巾,尚聲。”這里的帬是個異體字,它的本體字就是裙子的裙。帬是一個形聲字,下面的巾字是形旁,它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紡織品有關;上面的君字是聲旁,是標明這個字的讀音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常的本義就是穿在下身的裙子。后來,用來標明意義范疇的形旁巾字被衣字取代了,于是裙子就被寫成了裳。
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遮蔽下體,就把樹葉或獸皮連綴起來,圍在腰上。裳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塊遮羞布的作用。漢代學者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說:凡是穿在上身的就叫衣。之所以叫衣這個名稱,就是取其依靠之義,人們可以依靠它躲避寒暑。穿在下身的叫裳。裳就是障,取其遮擋之義,是用來自我遮擋下體的。
那么下身的御寒保暖靠什么呢?主要依靠绔(kù)和裈(kūn)。绔字就是現在的褲字,但和現在的褲子形狀不同。《說文解字》說:“绔,脛(jìnɡ)衣也。”脛就是腿,套在腿上起御寒作用的就是绔。形狀很像我們現在女子所穿的高筒絲襪。而裈就和我們現在所穿的褲子一模一樣了。
最早的裳是什么樣子呢?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裳是用整幅布做的,也就是不需要剪裁。把一整幅布圍在腰上,把多余的布做成褶。褶的大小和多少,要根據人的腰圍的粗細來定。這樣的裳,實際上就是簡單的裙子。在先秦時期,裳就是裙子,只不過是沒有裙子這個名稱而已。
隨著衣服樣式的不斷發展,到了漢代,裳就不再是一塊簡單的布帛了。漢代學者鄭玄在給《儀禮·喪服》篇作注解的時候就說:“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鄭玄的意思是說,裳的前面由三塊布連綴而成,后面由四塊布連綴而成,前面和后面各自獨立,不再相連。但是為了穿著方便,在腰部由一條帶子把前后兩大片連接起來。穿的時候只需在腰間把帶子系上就可以了。
漢代以后,人們索性把裳的前后兩個衣片連綴起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裙。而作為文字的裙字也就產生了。裙和群是同源詞。意思是將一群布片連綴到一起。
雖然一種新的服裝款式出現了,但它并沒有完全取代裳。漢以后的一段時間里,裳和裙是兩種不同的服裝,二者同時并存,穿著順序是裙在內而裳在外。這就反過來證明裳的起源是遮羞布,它的主要功能是裝飾。
有時也可以用一個裳字代表衣服。《水經注·江水》篇中說:“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個裳字,就不再讀chánɡ,而應該讀作shɑnɡ,因為它不再表示裙子,而是泛指衣服了。
上一篇:藝的解釋|藝的意思|“藝”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許的解釋|許的意思|“許”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