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奉和詠龍門桃花詩》詠桃花詩鑒賞
蕭慤
舊聞開露井,今見植龍門。
樹少知非塞,花高異少源。
論時應未發,故欲影歸軒。
秪言經摘罷,猶勝逐風翻。
這是一首歌詠栽植在龍門的桃花詩。
桃花是我國人民最為喜愛的名花之一,也是古代許多詩人筆下歌吟的題材。在《詩經》中,就有歌詠桃花的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周南),“行彼秾矣,花和桃李”(召南)。唐中宗于景龍四年,與群臣宴于桃花園,學士李嶠等侍臣各獻桃花詩。皇帝令宮女歌唱,又命令太常寺官選其中二十多首入樂府,稱之桃花行。至于以桃花作為地名的更是不勝枚舉。人們不僅看重桃花的美麗,而又把它作為喜慶與瑞祥的象征,民間習俗把桃樹的果實稱為壽桃,是長壽和幸福的象征。
蕭慤的這首詠龍門桃花詩,借花寓意。詩的開頭兩句直接入題,寫桃花移植龍門。“舊聞開露井,今見植龍門”,漢樂府相和歌曲《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梁簡文帝《初桃詩》:“飛花入露井,交干拂華堂”。水井無蓋稱露井。井是人們常聚集的場所,勞動之余,提瓶汲水,故在井邊多植花草果樹。特別是桃李,更是井邊常見之樹。漢樂府民歌中歌詠露井桃,就是作者所說舊聞之意。井邊與龍門比較,自有卑賤與尊貴之分。自古以來統治者都認為龍是富貴帝王之家。井為下民食水之場所。桃花由露井邊而移栽龍門,自然是身價十倍。龍門,恐指地名龍門山,同時兼用一登龍門,則身價百倍之典,暗寓君門之意。
詩的三、四兩句,鋪寫龍門桃花的高貴,與原野塞上的桃花不同。“樹少知非塞,花高異少源。”龍門桃花數量有限,不似塞上的片片桃林。由于龍門桃花地處勢高而其花也顯得鮮麗,不同于小土丘的桃花默默無聞,無人問津。這兩句寫出了龍門桃花的特征與優勢。桃花可因其品種不同,栽培管理各異,而其花姿色可有優與劣之別,但絕無貴賤之分。龍門與原塞均可培植出美麗的桃花。這兩句詩表面上是寫兩處桃花之不同,恐更是滲入人意,由于其處境不同,暗寓官勢地位的不同。龍門之桃花絕不可以與處于露井、原塞的凡花俗種可比。具體地發展了開端兩句詩意,豐富了詩的內含。
五、六兩句是議論,寫觀感。“論時應未發,故欲影歸軒。”按照季節來說,桃花還不該開放,但龍門桃花卻先于季節而盛開,致使自己觀賞興趣甚濃,想要日影西斜再駕車回歸。軒,是古代卿大夫乘坐的一種華貴的車子,不難看出觀賞者為達官顯貴之士,暗扣“奉和”之意。前四句寫龍門桃花非尋常可比,而賞花者也不比平民。花貴人更貴,人花相合相襯。可見,詩中物與情相融,一種審美追求向著無限的時空發展,有“忘路之遠近”與“迷花倚石忽己暝”的神游桃花王國之感。
最后兩句寫出具有寓意的結論。“秪言經摘罷,猶勝逐風翻。”若把這盛開的桃花輕輕摘盡,總要勝過桃花隨風零落,逐水成泥。折桃花插戴是古代婦女的一種習俗。折枝插瓶,時時觀賞花開,能滿足美的心理欲求。這要比花隨風飄落更有意義與價值。這兩句詩恐亦暗示,希望在上位的人賞識自己,簡選與援引自己,攀龍門而顯貴,不甘愿隨風零落。埋沒自己。
這首小詩,和在上位的人奉和,有干謁的意味,但不直露諛色,而借龍門桃花寓意。系用曲折的手法,表現自己的潛在的思想意識,讀者自然妙悟出這一深層的寓意。這種借事借物托援引之意的詩,在唐代詩歌中就更多見了。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任昉《詠池邊桃詩》詠桃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