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對外物的執著,擺脫失落感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有時候我們要處理各種復雜的事情,難免會有失落、傷感等負面的情緒。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現實中很多人之所以“長戚戚”,就是因為心里“想不開”的東西太多了。因此,我們需要有豁達的心胸,能夠及時調整消極的心態,將所有不快樂的情緒統統拋棄,簡單快樂地生活。一個人只有“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才能坦然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一位高級經理人這樣敘述了自己的感受:
“近來,我被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籠罩著,我徒勞地想擺脫出來,可悲的是我連這種情緒是怎么回事都未弄清楚……世上萬物仿佛一只大網直扣下來,渺小的自我只能在大網之下做著莫名其妙的掙扎和尋找。”
“……大學畢業后,我就在現在的單位就職,周圍的人因為我的職位和環境而羨慕我的機遇、我的幸運、我的一帆風順。但是生活并非如人們想象得那么輕松愉快。在春風得意的背后,深深的精神危機困繞著我,無論繁忙還是悠閑,內心深處總被一種難以遏制的渴望灼痛著,使我無法安寧。人們會問:你究竟有何不適?你還想得到什么?我無言以對,然而那種感覺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滋長著……”
這就是失落的現實表現!失落感是一種由多種消極情緒組成的情緒體驗,如憂傷、苦惱、沮喪、煩躁、內疚、憤怒、心虛、彷徨、痛苦、自責、焦慮、不安、抑郁、悲傷、恐懼、孤獨、嫉妒、沉默等等。失落者是一種角色的錯位,因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失去了位置,個人的價值找不到實現的方式。這種感覺是被社會遺忘的空虛,是一種身屬其位,卻又不知自己在生活的哪一個坐標上的茫然,失落者心中只有無限的悵惘,于是悲觀失望的情緒便充溢內心。
一般來說,一個人產生失落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不適應角色的轉變。
一個人在失去原來已習慣擔任的角色時,很容易產生失落感。比如,青年學生在學校生活久了,大學畢業之后必須參加工作。但離開久已默契和合拍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之后,很多人很難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即使找到了工作,碰到不如意或困難,便容易產生失落感和畏難情緒。
二是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
有位哲人說: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此話頗有道理。當一個人在生活中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時,便會有一種被生活遺忘的感覺,以為自己是個“多余的人”。很多失業的人的失落感大多是由此引起的。
人們大多期望擁有一切美好。但生活中太多且不合理的期望,有時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當現實生活向你走來、當你達到目標困難重重時,你那過高的、超出自己實際能力的期望如美麗的肥皂泡一樣輕易地破碎了,于是失落感就此而生。比如,一些年輕人總感覺自己眼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以為自己可做個部門經理,但實際上又沒什么專長,這樣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只能讓他由一個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最后自己感慨自己“運氣不好”。
燒毀一座歷經數年才建起來的房子,僅僅需要幾分鐘;毀掉畫家數年才畫出來的一幅畫,只需一筆。同樣,憤怒、嫉妒、悲傷、憂郁、擔憂這些極具破壞力的情緒,也能毀掉我們“畫”了數年的人生畫卷。失落會引發多種消極的思想,當一個人焦慮、懷疑或沮喪時,他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維狀態,更不可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沮喪使人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人一旦“憂郁”或遇有不順心之事時,生活的一切標準都會降低;悲觀失望時,做事情會遭遇失敗。人愁眉不展時,極易干出各種各樣的“蠢事”來。
所以,當你處于擔憂或焦慮狀態時,絕不要隨意行事,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在思維清晰、頭腦清醒時,再執行你的計劃,貫徹你早已制訂的行動路線。因為對于有效的思維而言,心平氣和、鎮定自若、情緒穩定、氣定神閑是絕對不可少的。
一個人只要不把自我凌駕于他人之上,不執著于外物抱殘守缺,而是遵循事物原本的道理,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境無比開闊,原本時常受到外界影響的情緒也不再大起大落。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順其自然的境界,正是我們追求的平和的心境。而以平和的心態做事,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和失敗,人都不會感到失落。
生活本身既是簡單的,也是復雜的,保持好心情取決于人的生活態度,人要明白在關鍵時刻應該緊緊抓住什么,在什么時候又該放棄什么,這樣才能有效地擺脫痛苦的失落感。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自己的自我價值寄托在功名之上,這樣的人如果有朝一日事業遇到挫折,就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壓力;如果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時,就會垂頭喪氣,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這是因為他的心里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
學會放棄是獲得好心情的重要方式,這是需要理智和遠見的。人這一生有很多東西難以舍棄,正是因為不愿放棄才心生煩惱,使自己難以獲得真正的愉悅。放棄,意味著我們與自己心中想要得到的東西擦肩而過。有時我們會難以割舍眼前的既得利益,比如說放棄自己的名譽和榮譽,比如說放棄金錢和地位,比如說放棄誘惑,等等,這都需要我們調動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進行縝密的分析判斷,淡泊名利,并且無怨無悔。
生活迫使我們要學會爭取自己的利益,同時也要求我們學會放棄利益。如果你覺得生活太苦太累,如果你有太多的心事和苦惱,如果你被眾多的誘惑迷亂了雙眼,那么,請嘗試放棄一些“包袱”,你的心會豁然開朗。
思維的藝術在于學會清除思想的“敵人”,在于學會清除那些使我們不幸福和阻礙我們成功的“敵人”,學會專注于真、善、美而非假、惡、丑,學會專注于和諧而非混亂不堪,學會專注于健康而非疾病及不好的情緒,等等,而做到這些,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是可能做到的事。它需要健康的思維藝術,這種思維藝術能使人形成正確思維的習慣。
要想斷然拒絕這些剝奪你幸福的憂傷和沮喪,改變因為害怕憂傷和沮喪而對你產生的影響,不妨證明自己對社會是有用的。也許你現在擔任的角色并不是最適合的,不是最理想的。但不管怎樣,對目前的角色都要積極地扮演,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你自己感到充實。因為任何一個角色都是社會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積極的努力會體現出它的主要作用,個人的價值也會因此而實現。而且,只有積極扮演自己的角色,你才可能發現自己的才能,才可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位置。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要使生命沒有黑暗,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生命充滿陽光;人要遠離邪惡,就得多想想美好可愛的事物;要擺脫一切討厭和不健康的東西,就必須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
一位著名的學者指出: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思想,從失落、悲觀走向樂觀、積極,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發生改觀。困難和挫折并不可怕,關鍵是對它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看到自己具有足夠的力量。為此,我們應當了解和把握以下幾條原則:
1.每個人都會面臨困難
在困境中掙扎奮斗的人越遇到失敗的危險越應努力拼搏。經驗證明,抵達終點的人,一定是不懼困難,克服困難的人。人人都有煩惱。沒有煩惱的生活,是一種幻想和自欺欺人,追求這種沒有煩惱的生活,只會徒耗生命。
2.每個困境都會過去
沒有人一生一帆風順,任何人都會遭逢厄運。困境和難題總會隨時間的推移和人的頑強努力而得到解決。困境和難題中也會隱含著創造機會的可能。
3.心態好最重要
人要能夠控制自己的心態。心態好最重要,是對待困難的關鍵所在。好的心態使你可以變得更堅強、不軟弱。態度決定一切。
4.永遠不消極
強者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在面臨困境時,總是采取積極的態度。人要學會選擇機會,激勵自己繼續奮斗。
人要盡早養成隨時抹掉自己頭腦里一切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代之以光明、使人振奮的積極態度,并為之奮斗。
上一篇: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下一篇:放棄享樂思想,學會自我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