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月下讀書
崔鴻(478—525),字彥鸞,清河(今山東臨清市東)人、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時水(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一帶)、東清河鄃(今山東夏津縣)和南平原貝丘(今山東平原縣恩城)。北魏著名史學家。崔鴻出身于書香世家,歷官尚書兵部郎中,司徒長史,孝明帝時詔以本官緝修國史。孝昌初年(525年),拜給事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卒贈鎮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名字叫崔鴻。他曾經編著了《十六國春秋》一書,這本書形式突破了以往枯燥的史書模式,而是將各國國書改名為“錄”,各國帝紀改名曰“傳”,“不附正朔,自相君長”,記錄各國史事時,系以各自之年號。各國國主之事跡,則按正史本紀之體例,摒棄漢民族之“貴中華而賤夷狄”偏見。又有序例、表、贊,體例完備。使得《十六國春秋》一書既是珍貴的歷史史料,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崔鴻的祖父崔靈延曾任劉宋朝的太守。后來,北魏勢力漸強,青州及即墨一帶盡歸北魏所有。因此,崔鴻的祖父便失去了劉宋朝的官職,遂于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年)攜家徙居代郡。徙居代郡后,崔鴻的祖父并未做北魏的官。因失去官職,又兼家居的遷徙,崔氏的家境便中落了。
崔鴻從小就愛讀書,拿起書本來就廢寢忘食。雖然家中發生變故,沒錢再去買書,讀書心切的他便采取了向別人借書并抄下來讀的方式繼續著學習。
為了省下來錢來買抄書用的紙,崔鴻平時非常節衣縮食。崔鴻白天還要干活,而抄書到了晚上要耗費很多燈油。可是,只有晚上才能抄書、讀書,怎么樣做才能做到省燈油呢?他為此很苦惱。
一天晚上,燈油又用盡了,崔鴻戀戀不舍地放下了紙和筆。躺在床上,他徹夜難眠,難以入睡,心里還在想著沒有看完的書。
崔鴻翻身下床,嘆了口氣,來到門口,忽然間覺得眼前一亮。抬頭一看,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夜空,四周都撒上了白紗般的月光。崔鴻心中一喜,連忙把剛才沒有看完的書拿來,借著月光展卷閱讀,字句竟清晰可辨。崔鴻高興地大聲說道:“我又可以看書了!”
母親被他吵醒了,以為發生了什么事,忙起床問他:“孩子,你說什么?這么晚了,你怎么不睡覺呢?”“母親,您看!”崔鴻用手一指頭頂的月亮,“這月光多亮,以后我讀書、抄書不用燈也行!”
“是呀,好孩子。不過可千萬別累壞了。”
崔鴻跑進屋里,搬出凳子,坐在月光下,認真地讀起書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崔鴻發覺月光已經移動了,書上的字有些暗了。于是他又移動凳子,追隨月光。就這樣,月亮不斷移動,崔鴻的凳子也不斷移動,直到最后書上的字真的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放下書本,回屋休息。
從此以后,只要是皓月當空,崔鴻就來到院中借著月光讀書、抄書。崔鴻讀了大量史書,做了大量筆記,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憑著自己的勤奮刻苦,崔鴻終于成了著名的史學家。
妙語點睛
崔鴻為了寫《十六國春秋》,四處搜集十六國的舊史及其他資料。為了抄錄、搜集史料,他幾乎竭盡了家產和俸祿,有時甚至沒有買紙的錢,可見他是在生活清苦的情況下從事著述的。沒有月下讀書的境界,就沒有如此著史立書的勇氣。崔鴻是第一個為少數民族政權寫史的人。他把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為此傾注了畢生心血,開日后北魏史、遼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象征。
警世良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上一篇:岳飛克儉
下一篇:康熙虛心好學